智慧的地球——天人合一 (上)
(2009-04-29 17:58:51)
标签:
it互联网企业智慧智慧的地球基础架构ibm行业愿景物联网 |
分类: 观点 |
无疑,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永恒博弈中,人们已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的胜利。从燧人取火那时候起,技术就成为人类手中的大杀器,直到蒸汽时代的来临,到信息技术的大行其道,人类以压倒性的优势逐渐掌握了整个地球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极其复杂、庞大而充满了动态活力的非自然产物——社会。貌似人类已经战胜自然,并相应建立了一套适应自身的发展机制,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现有的环境中不断的改善而已……且慢,事实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罗素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指出的:“技术给了人一种能力感:感觉人类远不像在从前的时代那么任凭环境摆布了。但是技术给予的能力是社会性的能力,而不是个人的能力……”
根据先哲的这个逻辑,我们不妨做出如此推断:人在掌握和应用技术的同时,都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思路误区,不是用的不对、就是用的过头了。而这点也好像被我们正在面对的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反复证实。
与以往相比,信息技术将整个社会和自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旦发生危机,任何国家和地区,任何企业和组织,甚至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当前的金融海啸、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或者安全问题,迫使我们审视现有的地球。这个社会和自然之间,社会内部还存在着鸿沟和问题啊!
由瓦特和卡尔本茨们倾力打造的机械化社会,到了大小沃森时期拿上了信息化的拐杖,通过盖茨、格鲁夫和郭士纳的全力以赴,让这个社会终于有了一个数字化的基础。这个基础再往上发展是什么?我们无法明确预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起码能够让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不再拼的你死我活,让未来不再充满难以把控的变数,让技术不再成为人类手中的对自然的杀器(最终也会伤到自己)。
IBM管这个叫做“智慧的地球”。
“智慧的地球”不是对大同世界的描述,更不是科幻乌托邦。这是一个趋势,一个人类社会发展最终需要和自然和谐的趋势。实际上,自打有了计算机这个东西那天起,这个趋势就出现了,而且以一种加速度,在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轨迹上运行。这也是一个发现,碰巧是一个叫做IBM的公司将其发现的趋势整理成为一套完全的理论+实践+创新的体系,并且开始满世界分享。
抛去商业背景不说,“智慧的地球”的确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思路。也许可以说,这条路一直存在,但是通过IBM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塑造,这条路正在变得更加清晰和易行。
“智慧的地球”由三个“i”构成路基:
更透彻的感知(Instrumented)
可以说“更透彻的感知”是实现智慧的地球的最基本需求。所谓“更透彻的感知”就是运用身边一切的感知设备来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例如数码相机、RFID等等。当然这里所说的感知设备不仅仅是这些,它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具体来说,它是指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通过这些设备,我们可以检测人的血压、财务数据甚至城市交通状况等任何信息,让后再将其进行分析,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
也许听起来有些抽象,举一个简单的实例吧。据美国能源部的研究结果,由于美国电网效率低下而造成的电能损失高达总电能的67%。为了节省能源,美国德克萨斯州、丹麦、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公共事业公司便开始建设新型数字式电网,以便对能源系统进行实时监测。此举不仅有助于他们更迅速地修复供电故障,而且有助于他们更“智慧”地获取和分配电力。也许你会觉得这种做法和消费者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消费者也能够加强他们对能源消耗的掌控,每户最多可减少25%的能源花费。此外,“智慧能源”管理还能够改善可靠性、服务、效率乃至法令透明度。
也许你觉得这个听起来不错,但是是否能否实现还值得怀疑。每个人身边的数据量巨大,如何才能实现所谓的“更透彻的感知”呢?其实,这些基础设施已经开始在我们身边工作了。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世界上每个人将拥有10亿晶体管。这些晶体管也已被嵌入到数十亿的设备中,如车、器具、道路等。当这些传感器有序的利用到供应链、医疗保健网络、城市,甚至河流等各个生态系统中时,更加透彻的感知将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