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智慧的地球——天人合一 (上)

(2009-04-29 17:58:51)
标签:

it

互联网

企业

智慧

智慧的地球

基础架构

ibm

行业愿景

物联网

分类: 观点

 

无疑,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的永恒博弈中,人们已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的胜利。从燧人取火那时候起,技术就成为人类手中的大杀器,直到蒸汽时代的来临,到信息技术的大行其道,人类以压倒性的优势逐渐掌握了整个地球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极其复杂、庞大而充满了动态活力的非自然产物——社会。貌似人类已经战胜自然,并相应建立了一套适应自身的发展机制,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现有的环境中不断的改善而已……且慢,事实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罗素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指出的:技术给了人一种能力感:感觉人类远不像在从前的时代那么任凭环境摆布了。但是技术给予的能力是社会性的能力,而不是个人的能力……”

根据先哲的这个逻辑,我们不妨做出如此推断:人在掌握和应用技术的同时,都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思路误区,不是用的不对、就是用的过头了。而这点也好像被我们正在面对的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反复证实。

与以往相比,信息技术将整个社会和自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旦发生危机,任何国家和地区,任何企业和组织,甚至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当前的金融海啸、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或者安全问题,迫使我们审视现有的地球。这个社会和自然之间,社会内部还存在着鸿沟和问题啊!

由瓦特和卡尔本茨们倾力打造的机械化社会,到了大小沃森时期拿上了信息化的拐杖,通过盖茨、格鲁夫和郭士纳的全力以赴,让这个社会终于有了一个数字化的基础。这个基础再往上发展是什么?我们无法明确预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起码能够让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不再拼的你死我活,让未来不再充满难以把控的变数,让技术不再成为人类手中的对自然的杀器(最终也会伤到自己)。

IBM管这个叫做智慧的地球

智慧的地球不是对大同世界的描述,更不是科幻乌托邦。这是一个趋势,一个人类社会发展最终需要和自然和谐的趋势。实际上,自打有了计算机这个东西那天起,这个趋势就出现了,而且以一种加速度,在不可逆转的社会发展轨迹上运行。这也是一个发现,碰巧是一个叫做IBM的公司将其发现的趋势整理成为一套完全的理论+实践+创新的体系,并且开始满世界分享。

抛去商业背景不说,智慧的地球的确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打开了一条新思路。也许可以说,这条路一直存在,但是通过IBM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塑造,这条路正在变得更加清晰和易行。

智慧的地球由三个“i”构成路基:

更透彻的感知(Instrumented)

可以说更透彻的感知是实现智慧的地球的最基本需求。所谓更透彻的感知就是运用身边一切的感知设备来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例如数码相机、RFID等等。当然这里所说的感知设备不仅仅是这些,它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具体来说,它是指利用任何可以随时随地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信息的设备、系统或流程。通过这些设备,我们可以检测人的血压、财务数据甚至城市交通状况等任何信息,让后再将其进行分析,便于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和进行长期规划。

也许听起来有些抽象,举一个简单的实例吧。据美国能源部的研究结果,由于美国电网效率低下而造成的电能损失高达总电能的67%。为了节省能源,美国德克萨斯州、丹麦、澳大利亚和意大利的公共事业公司便开始建设新型数字式电网,以便对能源系统进行实时监测。此举不仅有助于他们更迅速地修复供电故障,而且有助于他们更智慧地获取和分配电力。也许你会觉得这种做法和消费者没有直接的关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消费者也能够加强他们对能源消耗的掌控,每户最多可减少25%的能源花费。此外,智慧能源管理还能够改善可靠性、服务、效率乃至法令透明度。

也许你觉得这个听起来不错,但是是否能否实现还值得怀疑。每个人身边的数据量巨大,如何才能实现所谓的更透彻的感知呢?其实,这些基础设施已经开始在我们身边工作了。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世界上每个人将拥有10亿晶体管。这些晶体管也已被嵌入到数十亿的设备中,如车、器具、道路等。当这些传感器有序的利用到供应链、医疗保健网络、城市,甚至河流等各个生态系统中时,更加透彻的感知将呈现在我们面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