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陆续看了两本书,填补人生空闲。
张曼菱写的《北大回忆》和张翎写的《阵痛》,有些段落反复看,看的书都卷了页。张曼菱是云南人,这本书基本算是纪实回忆书,书名还是季羡林亲笔题字。作者也是季羡林生前的好学生。里面谈到不少已经离去的人物在校园发生的事情及本人在北大校园成长的历程。书中与本人性格一样,写得很有风骨,不愧是个天之骄子。
《阵痛》的作者是张翎,温州人,她的语言天分真是好极了。真可以说是天才。里面谈到三个女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故事。这本书,书店没货,央求书店在电脑里从别的书店里调出,先付款定下,再按约定时间来取。此书属作家出版社,是去年刚出版的第一次印刷。看后咂咂嘴,过瘾,有顿悟。
人有时经常这样,再不该相遇时相遇,在不该分离时又分离。命运的错位,会令生活变得支离破碎,又让你隐忍坚固的不可摧。详情不在叙。
昨天又买了本《宿命:孤独的张艺谋》。作者是一位年轻女孩,名字周晓枫。语言风格犀利,像刀子一般。张艺谋说此书是滴滴见血,刀刀割肉。可见非同一般。这类风格不知为何,也很喜欢。
在全民皆媒体的时代,人手一部手机已经普及不能在普及,成为令人无处遁形的利器。偷窥和监控可以说无处不在,名人的自由可以说是奢侈品。名人的苦衷名人自知。并不想知道名人的具体如何,主要想从中了解社会的一些其它。从作者笔下写出的文章,味道又不一样。
看历史书,看写知识分子,民间百姓,革命军人等书,在纪实中感觉很立体。
看书是需要时间的,看后是需要沉淀的。这点,手机微信快餐式阅读是达不到的。阅读多了形成积累,形成风格,成为气质。即使多年忘却内容,精华已入骨髓,融入神冢。赞同朋友说的一句话,要经常看书,不看书,生活会感到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