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寻礼
快过年了,人们都在忙活着过年的事情,经常看见人们都是在拎着大包小包急匆匆往家赶,大街上已没有往日的喧闹景象,城市中的外地人大部分都陆续回家了,要说热闹恐怕现在应当算是火车站和超市最热闹了。
中国的民俗是都非常讲究和重视过春节。记得小时候,一定是要穿新衣,脸上涂胭脂,眉毛还要之间点上个红点。蒸的各种动物和花瓣的枣馒头,除夕晚上不准睡觉要守岁,但我常常后半夜就睡着了。包饺子里面要放一分硬币图个吉利,谁吃到表示有福气。有压岁钱,能放鞭炮。压岁钱没多少,一般都等我们睡着了放在枕头底下,寓意健康平安成长。除夕夜要守岁,因为它寓意是“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说的是一边辞旧岁,一边迎新年。新的一年不知是怎样,所以要小心翼翼的。讲究不能摔东西,不许扫地,不许说不吉利的话。记得我洗碗不小心摔过一摞碗,遭到一顿谴责,可也不记得遇到什么倒霉不好的事情。
因为父母在院里年纪算比较大的,大年初一院里的叔叔阿姨先后都到家里来拜年,大约也就是十点钟左右,一般也不多坐,点支烟寒暄几句抓把瓜子就走,每年都是拜年的人数随着各家的加入越来越多。我们孩子们也都要到各家好友家里给老人们去拜年。常看见一对对的拜年队伍在各家穿来穿去的挺热闹。老人们讲究说,早拜年一定要在初五之前,初五之后十五之前算是拜晚年。拜年既是一种老理,也是一种人情。老话说:“人情一把锯,你不来,我不去。”那时我们也不大懂这些礼数,但都是真心地去家里看看老人。那时的一些民俗,民歌,民谚,也挺有情趣。“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现在想想依然引人忆旧。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礼数也懂的越来越多,懂得送什么是图吉利,不能送什么是犯忌。送礼送双不能送单,寓意好事成双。还要注意一些谐音,办喜事不能送梨(离),不能送伞(散),老人不能送钟(终),生意人不能送书(输)等,随着年龄增长不知觉间把这民俗慢慢渗透给了下一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