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胡同文化和文化遗产
有这样一个人,从1987年开始,凭着自己的一双手和脚,将一座城市所有的大小胡同用笔和图片记录下来整理成册,使这座城市胡同里的许多历史文物资料得以保存下来。这些笔记照片和资料前后共花费了23年时间。没人让他这样做,他也没有任何酬劳可享。这件孤独寂寞一般人没人能看上眼的事情,他,一个普通人,却默默做了这么多年。在看到的这一瞬间,内心充满了敬佩和感动。
二十三年,时间不算长但也觉不算短,就是生个孩子二十三岁,也该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这座城市的大胡同就有三千多个,小胡同更是多如牛毛,长短不一星罗棋布。画图要测量,一般都需要至少俩人,一个人怎么完成?他自己用骑的自行车做工具,固定在车轱辘上,再去一边测量。后来改用自己的脚步,每五步正好是三米的尝试进行测量。先量出胡同的长和宽,连胡同内的门墩,影壁,水井,水花门等也详细记录下来,完整地保护下来,一条条记,一片片画,地区与地区的衔接,胡同与胡同的衔接,这真是一件复杂琐碎的工程。看到这位老先生画的图和各种照片资料,会被他的二十三年风雨中的耐心和毅力所感动。在那些密密麻麻无数的线,点,圈里,可以体会到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他所付出巨大的劳动代价,没有喧嚣,没有浮躁,一步一步换来的是我们这座城市文化积累的保存与传承。
此时联想起我们的文化学者冯骥才,今年已是七十岁的年龄,为抢救我国的文化遗产,为呼吁国家的各种文化传承到处奔走。比起那些打着“为弘扬传统文化”去仿造一些所谓的古城而大造各种“复古城”,利用一些名人故居而大做文章,名为关注传统文化,实际是花巨资为以后收敛钱财的人,真乃是天壤之别。
现在我们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达8000多件,许多国家都没有这么多,而我们有些人却把遗产当做个人的政绩去做,味道都变了。有的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冯翼才一直推荐要建立遗产的红黄牌制度,不合格的要取缔,但现实是没有一项不合格的能撤销。现在是一方面是有许多事情该去做而没人做,一方面是不该做的事情确有不少的人都在做。政府应该做的文化立法执法,让更多的真正的文化人去做。传统文化是拿给大家看的,是让大家去享受的,而不是只给旅游的旅客看的。性质目的都不一样
冯骥才曾有一篇《挑山工》的文章很有名,最近他为《挑山工》的文章写了一首七律诗我挺喜欢,耐人寻味。诗中这样写到:
少年长吟蜀道难,
畏似天梯不可攀,
如今霜雪驻双鬓,
始知蜀到在人间。
登阶步步背心力,
面前依旧百重山,
人生真谛君若解,
应如挑夫莫不言。
一位是普通老百姓,一位是知名的文化传承人,他们干的都是共同的事情。不是为自己,是为了众人,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这种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