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上有的年轻人说粗话
(2010-02-17 17:06:14)
标签:
杂谈 |
我有时上网经常看见一些80后,90后在网上骂人。说实在的,心里觉得很别扭,现在人们的文化程度都不算低了,人们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时代也要求人们要讲究文明和礼貌,为什么总是有些人要用骂人的方式来进行发泄?以此来表示心中的不满呢?
其实,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在80后们甘当志愿者积极奉献的种种表现上面,我有了一些想法。在时代的契机面前,我看到了一种希望。以后就经常观察和注意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和真实的想法。也看了一些他们写的带有宣泄性的短文。他们的真实思想,我们未必能全部了解。但是至少也应该知道,他们之不愿意和家长和老师去诉说,而愿意在网上发泄和倾诉不满的真正原因。
曾记得我看过一位大学的讲师写的有关文章,提到一些这方面的问题,我很有体会,并赞同他的一些看法。
80后90后,他们是我们这个国家在控制人口政策方面和现实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产物,被称作为独生子女.
一个人不是天生就喜欢骂人,说粗话,也不会天生就会尊重人。
一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能否有平等交往的环境和彼此相互尊重的条件,这点是很重要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一个比较民主和和睦的环境里长大,他会潜移默化的学会尊重别人,倾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会知道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是种快乐。如果在学校里,我们不单单只是追求分数,他会懂得一个人的生活中除去物质生活和工作,还要有信仰,有追求。要活的有意义。他们就不会无所适从。
在学校,他们要受现代教育制度的控制和约束,在社会上,要面对周围的一些消费主义和现实的享乐思想,这张白纸,还要面对社会上的一些道德冷漠,面对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阴暗现象。他们的阅历的浅薄,会既感到迷惑又彷徨。
老师和家长所关注的就是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学校里,老师的考核成绩与学生的分数有着直接的经济联系。家长们几乎都是望子成龙,想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得以实现。也为他们将来能有一个好的工作而担心。为此,家长与子女也不能相互理解。从现实讲,尤其不能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相互抵触情绪挺大。其实,双方都很难受。
不尊重他们的选择,隔阂和代沟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他们在家庭和学校都体会不到被尊重和倾听。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使他们不愿意说,不想说,所以也会出现一些与现在年龄不应有的抑郁和自闭现象。
这样来往已久,没有沟通和交流,只有抵触和反抗,自然就养成了不能耐心地倾听别人意见,表面的服从和内心的反对,长期形成了就是拒绝。这种拒绝是发泄性的,或是破坏性的。公开场合不能这样发泄,可是一旦有机会,就会激烈地不可抑制爆发出来。
网络的匿名恰好给了他们这样的一个机会和渠道。
如果网上骂人的学生恰是老师平日认为是自己最听话的学生,那将是多末悲哀而又可怕的事情。
想想这些,心里就觉得很沉重。
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将来就是接班人。
北京的一位学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为我们这一代人辩解》大意是:当80后渐渐走向社会主流的位置时,我们的叛逆,我们的迷茫,我们的道德缺陷和信仰缺失。成为被人们责备的理由。然而这真的就是我们的错吗?社会因素造就了我们在这一代人独有的性格,我们也在反思,请给我们更多的包容和鼓励,而不是一味的束缚和指责。
我想,大家都希望彼此理解,我们也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内心的呼声,静心思考一下。或许互换一下位置,彼此加深了解,减少一些束缚,使道德真正回归。使我们每个家庭和我们的社会都得到一些安宁。
无论怎样,我还是希望大家平等交流,在网络文化的阵地上少说些粗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