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也许会问到爱情是什么?其实我觉得爱情不是金钱,不是欲望,更加不是肉体,而是两人彼此之间只需要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或者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就知道对方想什么,需要什么!我觉得这就是爱情。在林语堂的《风声鹤唳》里你可以看到一种比爱情更高层次的“爱”,它可以为心爱的人牺牲,也可以为朋友牺牲这也就佛教名言和圣经里面所说的“人间大爱”。

梅玲一个失去母亲,失去人世间最后一个亲人,而饱受生活磨难,最终流落红尘的女子,只是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一个爱她得丈夫。当博雅一个富裕、英俊的男子出现在她面前,深深被她的美貌吸引而爱上她时。她也不顾一切的爱上了他,因为她知道博雅会给她所想要的一切。可是一次意外让她遇到了老彭,便改变了她的一生,老彭赋予她新的灵魂,让她获得了重生,她告别了以前混乱、压抑黑暗的生活,崔梅玲已经死亡了,她新的生命叫丹妮——“彭丹妮”。
老彭是一个佛教信徒,在我心中就是“神”一样的人物,他像菩萨一样“普度众生”,尽一切努力帮助他所遇到的不幸的人,为了拯救更多的的“苦难者”,他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而丹妮正是他无数拯救对象中的一个。当然丹妮和其它的“苦难者”又有着不同因为她是博雅的爱人,所以他对丹妮就照顾的更加的“无微不至”因为他觉得这是出于朋友的道义。
老彭和丹妮在一次意外中相逢,可是战争又把他们俩的命运紧紧的连在了一起,他们一起经历那可怕的人战争,一起经历那生于死,在一起相处的日日夜夜里,丹妮深深的感受到了老彭所给她的关心与爱,她更加敬佩的是老彭无私的给予跟他毫无关系的人那么多爱,丹妮就这样潜移默化的被老彭所影响,感染了。因此她也想成为像老彭这样的人,于是就叫老彭教她佛理,帮老彭一同照顾战争中得难民。很快她便体会到了帮助别人快乐,也懂得了如何奉献自己的“爱”。这时的她已是重生的丹妮了。崔梅玲的一切已是上一世的事情了。
老彭这个45岁的中年男人,他在和丹妮的相处中,越发感到越来越离不开她,有丹妮在她得身边,他的生活比以前简单多了,因为这一切都有丹妮为他打点,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和她在一起他感到一种快乐,他知道他爱上她了。可是老彭却把这种爱深深的埋藏在了心里。因为她知道丹妮爱着博雅,想同博雅结婚,他只是在心中默默的祝福所爱的人能过的幸福,他也理所应当的认为丹妮应该嫁给博雅这样年轻倜傥的男子,而不是嫁给他这样已经迈入了中年的老头。

当丹妮和博雅感情矛盾分开两地,丹妮身怀博雅的骨肉,内心觉得博雅变心,怕孩子没有父亲时,老彭毅然的站了出来告诉她孩子可以姓“彭”。老彭这短短的一句话,丹妮便知道老彭爱上她了,也因为这一句话老彭在丹妮心中的位子就更加重了,因为她知道不管自己遇到什么困难,老彭都会不顾一却为他挺身而出。
当丹妮和博雅解除了误会就快结婚,老彭很为丹妮感到高兴,可是他发现自己的心却很痛很痛,他不得不离开丹妮,离开和丹妮一起建立起来的难民屋,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他才能忘记她。所以他去了徐州。老彭的离开让丹妮心很沉重,因为她知道他是因为自己而离开的,但她觉得还是应该嫁给博雅,可是当她同时收到博雅和老彭的信,她却不加思索的先拆开老彭的信,她才知道了原来内心深处一直喜欢的是老彭,当她知道老彭在郑州生病便毅然决定去找她。这时的丹妮已经能够坦然了抛弃金钱与欲望,而寻找自己的真爱。
老彭、丹妮在郑州与博雅相遇,丹妮想对博雅说实话告诉他:“她喜欢的是老彭”。老彭却阻止丹妮这样做,虽然他深深的爱着丹妮,老彭就是一个人物愿意牺牲自己而成全别人。况且他是为自己最爱的人和最好的朋友牺牲,他更加觉得值得了,因为这就是佛教名言里所说的“大爱”。博雅在和敌军的战斗中牺牲了生命,他的遗言是让丹妮嫁给老彭。丹妮和老彭之间似乎没有障碍了,可以顺利的结婚,可老彭告诉丹妮不能这样做,因为博雅是一个英雄,虽然他是一个浪荡公子,可是他的内心有着“大爱”,他是为民族所牺牲,也是为保护她牺牲。丹妮在葬礼上和博雅举行了婚礼,丹妮也选择了牺牲自己给肚子里的孩子一个名分,而她得牺牲还可以拯救千千万万的难民,他继承了博雅的遗产,她会有足够的资金去救更多的人。
老彭和丹妮一起住在汉口的难民屋,一同照顾着难民,他们都感到幸福,他们为着共同的理想所奋斗所付出,只要两个人在一起,结不结婚已然不重要了,只要同心爱的人在一起已足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