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桂花蒸·阿小悲秋》在结构上围绕着一个下人阿小来展开,张爱玲利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给我们展现了各个阶层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他们面临这个社会时所展现的心理状态。张爱玲对阿小的描写充满着多重的矛盾性,她一面对阿小循规蹈矩,不愿沾染别人的小便宜进行了赞扬,但一面又对阿小心胸的狭窄,见不得别人好的自私心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当然也对阿小的不幸人生以及苍凉底色表示了同情与感叹。
阿小对自己儿子的态度,表面让人感觉似乎是她的包袱,但实质她在内心还是很疼爱自己的儿子,也期盼她能成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阿小善良的一面,但也看到她无赖的一面,她一人抚养孩子确实是负担沉重,因此对于她对儿子经常地“发脾气”,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些并不能否定阿小的善良。
阿小是个机灵的人,她能在一个敏感小气的主人哥儿达的家里做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说明她的不简单,当然这也跟她本身的性格和固守的道德准则有关,她的面皮薄,生怕别人在背地里说她的不是,更不愿听到别人说她在主人家占了便宜。因此哥儿达在没有开口前她绝不会动冰箱里的东西,当哥儿达误会她拿了自己的面包时,她立刻的脸红起来,阿小能利索的处理好李小姐和黄头发女人的关系,面对她们也丝毫不示弱。这些都是她能得到哥儿达信任的资本。
但阿小内心的不平衡我们是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的,当听到秀琴要嫁人,听到她描述的彩礼,她内心是无比的嫉妒。阿小和秀琴是多么不同的两个人。秀琴是不想嫁人,而不得不嫁。阿小是想嫁人而嫁不出。阿小她也明白她可能是一辈子也嫁不出去了,但是内心还是充满着幻想。她故意在自己男人裁缝来时提秀琴要结婚的事。但她的努力只是一场空。她的男人连自己都养不活,还经常向她借钱,又怎会娶她呢?这便是阿小人生最苍凉的底色,虽说和裁缝同居是自己的选择,可这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羡慕楼上新夫妇结婚的阔气,家里的有钱,但她不知道就算有这些也不足以让这对新夫妇过上幸福的生活。她误认为自己的不幸,自己的嫁不出去。全是自己没钱造成的,她陷入了一种误区,难道她和裁缝有钱就能幸福吗?如果裁缝真有钱了还会要她吗?还会跟她维持这种同居的关系吗?这些她显然没有考虑。
对于哥儿达只是把女人当做自己取款机的寄生虫罢了,张爱玲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男人的形象,哥儿达懂得浪漫,但这种人却绝不会懂得真正的爱情。他的浪漫是她获取财富的资本,但偏偏就是有很多女人愿意沉醉于他的浪漫,愿意当她的取款机,但张爱玲用事实告诉这些女人,你可以这样选择,但受伤的只会是女人,好比小说中李太太的遭遇。而那个男人永远不会是可怜的,只要有女人上钩,他还有什么可怜的呢?
阿小苍凉的人生底色大半是自己的选择,当然也有这个社会所赋予她的宿命!当她陷进去时,她才发现自己已经不能摆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