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篇:精神的导师,实践的引领者

(2011-01-12 18:51:11)
标签:

读后感

读书目的

教育改革

杂谈

第二篇:精神的导师,实践的引领者

——《过去的老师》读后有感

http://s5/bmiddle/5974f386g99a3ffa04314&690

教师的教育理想与信念需要逐渐形成;教育理念、思想,教学方法、技能的成熟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过去的老师”给我的影响最大,他们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我热爱上教师这个职业,并逐渐会教书、会育人。还有一些过去的教师,他们或是大家,或是普通的教师,但都是真正的灵魂的塑造者,我没有机会受到他们的“身教”,但幸而能够得到“言传”,从《过去的教师》这本书里。我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下来,并写出自己受到的教益,用以促进自己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灵魂的升华;也用以表达对前辈的敬意和怀念。

(一)

……一进学房门,一定先念《三字经》,因为老师没有这么大工夫给写字号,彼时又没有印成的,这还是读书人家的子弟,所谓诗书门第者。若农商人家的子弟,是先念《百家姓》,后念《千字文》,因为他们大多数将来是不想念书的,只求认识几个字就够了,所以《百家姓》最为要紧,有人念完了《百家姓》就算是毕了业。要想学做买卖,就在多学几年。凡一开首就念《三字经》的人,大多数都是将来想接着读书的,因为《三字经》有意义可讲,《百家姓》无意义也。……——齐如山《七十年前小学童》

——古人读书有明确的目的,而且选择权在自己或家长手里。古人并不认为读书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读书只是其中之一行。读书是需要天赋的。读书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做官,而做官是一本万利的职业,所以又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说。古人读书时间短,“十年寒窗苦”而已,大多数人很小就开始工作。古人的职业大多“从一而终”,多年的工作经历锻炼出很多技艺精湛的“状元”,比如烧制青花瓷的匠人。同时也有很多“全挂手”。我知道的种地的农民,有的会舞狮子,逢年过节几个人组织一个团,敲敲打打,舞舞跳跳,走乡串院表演,丰富生活的同时自己也挣点钱,挣几包香烟;有的会做蔑货,农闲时编些撮箕筲箕簸箕烟篮子,除了自己用,也拿一部分去卖;有的会补锅,挑着担子打着响板儿一个院子一个院子上门服务……我父亲十二岁就开始当农民,操持家务,使牛耕田、修房造物、春种秋收、豢养禽畜……几乎样样都是能手。而这些都是在劳动中跟其他人学会的,锻炼出来的。能干换来的是生活的多姿多彩、丰富充实,以及多方面的满足感、成就感,提高了生活质量。

现在读书时间太长了,成本太高了,对大多数人来说,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浪费在了毫无意义的书山题海中,这是教育体制对人民犯下的错误。教育改革,要向着“因材施教、分层教育”的方向努力,让孩子们“读需要的书”,既满足“为将来会算账而读书”的人,也满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如今,有的老板送孩子读书,就明确表示,孩子将来要接自己的班,“只要他会搞管理就行了”,这无疑是受教育者的需求对教育体制提出的挑战。

(二)

    ……孔子门徒也有要求学农的,庄稼人嘲笑孔子的话也记在书里。读书人会动手是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好事。诸葛亮会做木牛流马,孔子会弹琴唱歌,作诗的人会种花。——金克木《化尘残影》

我想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读书现在好像职业化了。其实,读书只是手段,是修身、谋生的手段,是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手段。古人有“书生”这个职业,就是以书为生,靠文字吃饭。但大都过得穷困潦倒,因为“百无一用是书生”。“百无一用”的原因,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挑背不能抗”。而“天干饿不死手艺人”,“艺多不压身”,谋生的手段越多越好。读书没有直接教你谋生的手段。只有那些“书商”——读书的智商——超高的人才适合把一生的精力用来读书,以书为生,靠文字吃饭,并且过得相当滋润——毕竟时代不同了啊。然而大多数人,应该是身强体壮的劳动者,他们应该早点投入社会这个大学校,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自己喜欢的工作,快快乐乐工作、生活。

(三)

……1941年,我级同学参加毕业考试。谢君素喜文学,是当时南开首席语文教师孟志荪先生的得意弟子谢邦敏;但数、理、化成绩欠佳。当他进入考场,展开物理试卷一看,顿时口呆目瞪,竟然一题也回答不出,白纸对青天片刻之后,只得教白卷。但心犹不甘,当场填词一首,调寄《鹧鸪天》,词曰:

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迷入考场门。

平时放荡几折齿,几度迷茫欲断魂。

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

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

物理教师魏荣爵先生评卷时,也在试卷上赋诗一首,诗曰:

卷虽白卷,词却好词。

人各有志,给分六十。

南开校规主课一门不及格且补考仍不及格者,不得毕业,只作为肄业。谢君物理获60分,乃毕业,考入西南联大,攻法律,后曾任新中国第一任刑庭庭长,颇有建树,……至此,我不得不写一笔本不需赘述的事,魏老师在南开教学水平之高、教学态度的严谨是有口皆碑的,决不是不负责任的胡乱评分之人。我将此事函叩魏师,书信寄达时,适有其他教师在座,均曰:“我等决无此胆量”。

                                      ——王铨《评卷的魄力》 

魏老师的胆量从哪来?首先从教育理念上来:“人各有志”,承认人之间的差别,允许差异发展;还从爱护人才上来:能在物理试卷上填这么一首好词的,谁说不是人才?还从民主思想上来:有谁规定必须人人学好物理?还有,我批阅的试卷,我说了算!更从宽松的教育环境上来:尊重教师,相信教师。教师受到了尊重和信任,学生也就受到了尊重和信任,“举人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打不得的”!

(四)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

——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语文教育又是国民教育的核心,语文教育将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及本民族特有的价值观,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并不断地积累和光大。

——陈志华《我有过这样的老师》 

……我认识到,小学的语文教育是识字,中学的语文教育是引领,后者的意义不单在于知识的传授,它的意义更在于启发。这种启发是通过一篇篇典型的文章的讲授和欣赏,从知识的、文化的、智育的、也从审美的层面,全方位地诱导中学生对语文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和启发青少年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谢冕《无尽的感激》 

语文老师是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老师。其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塑造和传承上。很难想象没有语文老师的工作,中华民族的灵魂将通过何种方式传承下来,中华文明会不会消失。我为我是语文老师而自豪。

然而语文教育的现状却是让人痛心的。应试教育扭曲了语文教育忧国忧民的面孔。

语文教育要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为己任,通过诵读经典、写字、作文,把咱中国人最核心的价值观、人生观、传统美德传给下一代。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在体现工具性的同时体现思想性。这些年来,我曾这样想过,也这样做过,但做得很不彻底。现在,我更加坚信我的看法是对的,我会继续努力这样做的。

(五)

……1.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2.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3.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4.不要发脾气。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你还年轻,但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5.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陈老师还多次说过,自己研究几个月的一项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时间讲的。

6.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做一篇。改多了他们也不看。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7.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某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8.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缺点尽力在堂下个别谈;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堂上表扬。

9.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在台上坐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学生打呵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业,或看小说,你讲的多么用力也是白费。不但作文课要在学生坐位行间走走。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下台看看。既回头看看自己板书的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记不会记。有不会写的或写错了的字,在他们坐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觉兴趣,不怕来问了。

——启功《夫子循循然善诱人——陈垣先生诞生百年纪念》

现在对照着检查一下,自己哪些做到了,哪些没有做到。我不禁惶惶然而汗出如浆。这些前辈的敦敦教诲,是那样的朴实、精当,那样的充满人情味。我辈当谨记之,以一生之精力躬行之,力争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过去的老师,是那么的亲切,那么高尚。他们的音容笑貌和情怀,永远铭记在学生心中,并通过学生传达给后来的老师。他们不但是后来的老师教育实践的指导者、引领者,更是后来的老师的精神导师。他们自己也成了中华民族之魂的一部分。

 

本期博客思考交流:1、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2、你知道“终生学习”是要学什么吗?3、说说你理想中的中国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