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歌舞之乡
舞蹈:《走苗山》
在黔东南州的榕江两旺,苗族妇女常年身穿五寸超短裙生活与劳作。每逢过苗年、踩芦笙、嫁姑娘的喜庆时节,这些短裙苗女身披银饰,步伐轻盈、成群结队的走出苗寨,穿越田野走在苗山上,那婀娜多姿的身影与大自然和谐的美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舞蹈:《走苗山》
舞蹈:《走苗山》
舞蹈:《走苗山》
舞蹈:《走苗山》
舞蹈:《走苗山》
舞蹈:《走苗山》
舞蹈:《走苗山》
舞蹈:《走苗山》
舞蹈:《走苗山》
芦笙合奏:《欢乐的苗寨》
芦笙是苗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乐器。每逢节庆苗族同胞便吹起芦笙,以顽快悠扬的曲调,表达人们欢庆丰收,欢迎客人的喜乐心情。
芦笙合奏:《欢乐的苗寨》
芦笙合奏:《欢乐的苗寨》
芦笙合奏:《欢乐的苗寨》
苗族多声部情歌:《你是一朵花》
苗族是一亇歌的民族,以歌为媒,以歌叙史,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关爱的过程中,风声、树声、水声……这些都成了苗族人民仿声之源,创造出了苗族飞歌、酒歌、情歌等。苗族多声部情歌,是苗族人民表达爱情和渲染生命的方式。《苗族多声部情歌》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上六点多,我赶紧出去拍朝阳。我穿过稻田去寻找他们,一路上,早起的当地人已经出工了,寨子里也已炊烟缭绕。湿湿的雾气拂过皮肤,却一点不感到冷,空气里还夹杂着稻花的香味,清新又舒服。朝阳将半边天空映成红色,山顶上错落有致的木屋形成一幅剪影,阳光的亮与背光木屋的暗形成了鲜明对比,光线在清雾中破空而来,说不出的夺人心魄……
我在面馆里吃小面时,突然听到丁丁当当响成一片,旁人大叫:美女来了!只见一群身着盛装的苗女一路笑着走来,原来有演出啊——当天我赶巧碰上了《多彩贵州风,苗乡侗寨情——迎接中央第五巡回检查组赴黔东南指导检查工作演出》。我也跟着去看。苗女的服装繁华惊人,光是那一头的银饰就让人咋舌,一眼看去只觉得处处是钱。穿戴起来应是非常沉重的吧,难得她们还能翩翩起舞。苗舞非常欢快,银饰叮当作响,节奏感很强,特别能表达丰收或者迎宾的喜悦。我在人群中瞄准了一个美丽的苗女,跑去搭讪。她讲得一口很不标准的普通话,始终微笑着,感觉很亲切。她的名字在汉语中是“水”的意思,苗语是一个奇怪的发音,我无法用文字或拼音表达出来……
苗族多声部情歌《你是一朵花》
《南猛芦笙舞》
《南猛芦笙舞》被誉为“芦笙之乡”的南猛苗寨。南猛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小孩从十一、二岁就学吹芦笙,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仍喜好芦笙。每年农历6月,“吃新节”开始,到农历10月过“苗家年”期间,人们聚集在芦笙场欢跳芦笙舞,日夜苼歌不绝。南猛的芦笙曲调有50多种,常跳的芦笙舞有30多种。这些曲调和舞姿形式,都源自于现实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南猛芦笙舞在雷公山山区可称别具一格,赢得了“芦笙之乡”的美称。
《南猛芦笙舞》
《南猛芦笙舞》
《南猛芦笙舞》

《南猛芦笙舞》
《南猛芦笙舞》
《南猛芦笙舞》
这里是苗族歌舞之乡,节日多、规模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西江苗寨的重大节日有农历六月中旬的“吃新节”,农历十一月上旬的“苗王节”和12年过一次的“鼓藏节”(苗年)。苗寨,就像一个现代的人走进一座历史博物馆,当抚摸着那些历史文物的时候,就想到咱们人类祖先的一种生存状态。西江人能歌善唱的,至今还传唱的有古歌、飞歌、情歌、农耕歌等等。这些歌谣是这方水土山与水的交融、天与地的情怀。其中最感人的要算古歌和情歌了。古歌又称大歌。它是苗族人民世代传承的诗歌,是苗族文化的光辉结晶,它用诗的语言唱述苗族人民的发展史。远至开天辟地、铸日月、繁衍人类、耕耘田园、频繁迁徙、重建家园,近至遭压迫受剥削而反抗争取自由幸福生活。情歌即为谈情说爱中男女青年所唱的歌。苗家人称为游方歌。曲调很多,最为诱人的是男女青年在游方场上用以倾诉爱慕思念之情的曲调。唱时音量轻柔婉转悠扬,表达入微的真挚感情。当地群众男女之间表达爱慕思念之情和调解矛盾感情都以唱情歌来调和。足以见得情歌中情之深、意之切、曲调之感人。
美丽的西江,历史的西江,魂牵梦绕的西江! 你的美丽,你的神韵,永远刻在我的心上!
《南猛芦笙舞》
《南猛芦笙舞》
苗族舞蹈:《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同胞最具代表性的祭祀舞蹈。舞姿粗犷豪放,道劲有力,反映了苗族人民不畏艰难、跋山涉水的历史壮举。《反排木鼓舞》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舞蹈:《反排木鼓舞》
苗族舞蹈:《高排芦笙舞》
芦笙是苗族先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乐器。每逢节庆苗族同胞便吹起芦笙,以顽快悠扬的曲调,表达人们欢庆丰收,欢迎客人的喜乐心情。《高排芦笙舞》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舞蹈:《高排芦笙舞》
苗族舞蹈:《高排芦笙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