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品牌管理房地产市场研究:房地产市场面临挑战

标签:
企业管理财经房产历史时评 |
分类: 地产视界 |
11月7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央行、住建部、津监局、证监会四部委联合召集多家房企开会,参会企业包括万科、保利、华润、中海、龙湖等房企。这条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很明显,此次参会企业即为未出险房企,且多为地产头部企业。但是,头部房企就绝对安全吗?
事实上,无论是民企标杆龙湖集团,还是混合所有制房企万科,甚至是央企龙头保利发展等,都遭遇过市场的信任危机。今年9月份,穆迪将贫瘠下调范围从民企扩大到国企央企万科、保利、中海、华润均在其列。与此同时,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龙头房企的经营面也并不乐观。今年前10个月,百强房企销售操盘金额4.56万亿元,同比下滑12.8%。在销售十强中,万科、碧桂园、金地、龙湖的销售业绩均同比明显下滑。而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0月房企的融资也下滑了46.2%。所以整体来看,目前房企面临的局面是:一方面融不到钱也卖不出房,另一方面债务压顶,随时有爆雷的风险,情况比较严峻。
那么此次四部门召集房企,到底谈了些什么呢?首先是万科,我们知道,10月下旬以来,万科多只存续美元债,一度崩盘,股价也持续下跌,这引发了市场的大量猜疑,直到深圳国资委为其站台,并立场鲜明的力挺背书,万科才开始股债双升。这一举动一方面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另一方面监管也想进一步了解万科等房企遇到的问题及需求。
而根据部分曝光的座谈会内容,对于目前的情况,万科明确表态不会回购债券,理由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龙湖则是提出:需要增加经营性物业贷款额度,这得到了其他企业的广泛响应。而几个央企的核心诉求是:希望放松预售资金监管,这可能意味着资金监管收紧已经波及到了央企层面。
但也有企业认为,融资困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更因聚集经营的恢复。意思就是不要干预房企的经营操作,例如降价等促销行为。事实也是如此,单靠融资是无法保证企业长期流动性安全的,此前特别受融资关照的碧桂园、旭辉等都已经遭遇了流动性困难,所以房企经营的恢复还是要靠市场。而金地则表示:目前已经从前期混乱局面进入了相对稳定状态。据说座谈现场还出现了一个“黑色幽默”桥段,会谈中几乎每个房企都表达了对金地的口头支持,但被问及愿不愿意接盘金地资产时,会场一度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最终这次座谈会得出的结论是:还是要继续支持房企融资。所以也是在同一天,
央行发文表示,要积极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示精神,持续加力推动第二支舰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融资。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自2018年10月“第二支箭”推出至今,已累计支持130多家民营企业,发行了2100多亿的债务融资工具,带动同期民营企业发债规模近1万亿元,数据看似喜人,但实际效果其实并不显著。总体来看,民营房企融资总量并未打开,亲疏有别的融资环境依然存在。今年前三季度,国央企的发债总量占比近九成,而整体融资成本则比民企低了2.15个百分点。公司债层面,国企发债额是民企发债额的8倍,民营房企在融资体量、成本上依然与国资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也意味着,如果民企融资能出现明显改善,至少能让部分房企解决燃眉之急,暂时防止危机蔓延。
所以,到了11月8日,受密集消息刺激影响,早盘多只内房股上扬,中国恒大一度涨超7%,中梁控股涨超5%,碧桂园涨超4%。而到了午盘,多只股票不仅延续涨势,而且涨幅还出现了大幅飙升。
至当日收盘,融创中国暴涨30.11%,中国恒大上涨28.15%,旭辉控股涨18.42%。另外,当代置业、上坤地产、碧桂园等房企涨幅均超过10%。
在此期间,市场还传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
路透社称,平安保险被监管层要求控股碧桂园,并且要持有逾50%的股份,这对于陷入困境的碧桂园来说,当然是特大利好。而且很多人对此也深信不疑,主要因为中国平安是广东的企业,碧桂园也是广东的,并且平安还有数万亿长期投资资金,足够覆盖碧桂园的债务。更关键的是,早在2015年,平安就成为了碧桂园的第二大股东,一度持股10%左右。但平安的反应也很快,立马辟谣说:报道完全与事实不符,公司从未收到任何有关政府部门机构的相关要求。然而另一边的碧桂园却迟迟没有回应,被媒体问及之后也仅表示:不知悉相关情况。很明显,当时双方的态度有点耐人寻味。所以坊间对于此事也出现了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可能路透有更高级别的信源,而平安自己也不知晓。另一个说法是:目前监管层确有此意,但是平安不同意,现在正在僵持中。还有人认为:这是有人给路透报的假料,目的是要让碧桂园大涨之后解套。这其中第三点稍微存疑,毕竟路透社的可信度还是有的。相比之下,第二点的可能性还更大一些,毕竟平安此前就曾协助化解过华夏幸福的债务危机,而且当下恐怕也只有险资才有能力接盘房企的烂摊子了。无论怎么说,平安最终还是被碧桂园狠狠地蹭了一波流量。11月8日收盘,平安港股下跌了5.41%,a股也跌了1.48%。反观碧桂园,在内港股集体暴涨下,其股票也大增了12.16%。而平安在否认收购碧桂园之外,还透露了另一个更为惊人的消息:截至三季度末,其已不再持有碧桂园股份。也就是说,中国平安早已清仓了碧桂园,这可是外界始料未及的。
根据碧桂园2023年的年终报,截至6月30日,碧桂园持股5%以上的股东有两个,一个是杨慧妍的必胜有限公司持股52.6%。另一个就是中国平安保险,持股比例为5.37%8月10日,碧桂园发布亏损公告,向外界承认即将违约后,中国平安随即开始减持碧桂园,减持1409.4万股,套现1380余万,持股比例降至4.99%。此后,市场就再也没有传出过相关消息。如今,平安向外透露,到三季度末已不再持有碧桂园股份。这意味着,从8月11日至9月底,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平安就彻底清空了碧桂园的股份。
这一消息提前广而告之,必然会使得碧桂园此后更为艰难。显然,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像万科那样有个好爸爸。要知道,万科出事后,深圳国资与深圳地铁不仅联手为万科辟谣,还宣布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力挺万科渡过难关,就差把政府信用印在万科脸上了。反观平安,对碧桂园的态度就显得有点残酷了。当然,平安急于撇清关系,自然有其自身客观原因,毕竟碧桂园的雷还是太大了。根据公开资料,截至今年中期,碧桂园的债务是1.36万亿,虽然它有巨额的土地储备,但相当比例在三四五线城市。这一轮房地产下行后,这些土地价值面临重估,套现难度变得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平安去填这个窟窿,对于平安的投资者来说,意味着风险高度不确定,如果真的被迫接盘,那么平安股价很可能还要出现一波大幅下跌。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经济存在三个大雷,也就是房地产、地方债以及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这三个雷不仅波及范围很广,更关键在于他们还相互关联。房地产出现拐点,地方土地财政大幅萎缩,财政缺钱又导致地方还债压力巨大,一些中小银行则被房地产与地方项目套住,出现流动性困难。不化解这三大难题,经济很难重回正轨,甚至可能出现更糟糕的情况。而目前这几个雷正在拆解之中,而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对于地方债务问题,最近集中发行了1.5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还增发了1万亿特别国债。这些钱虽然杯水车薪,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的财政压力。对于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今年两会期间,时任央行行长易刚曾透露,高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还有300多家,这些银行多是一些县市级的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他们抗风险能力比较弱,而且往往跟地方经济深度捆绑,一旦地方经济走弱,就容易出现风险。如何解决这些中小银行的风险问题,主要办法是增加资本金,或者让大银行并购。
目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已经定掉,未来将主要发展大型金融机构,中小机构的进入门槛将会大幅提高,这与应对地方债的策略相似,一方面化解存量,一方面限制增量,最后对于房企融资还会进一步放宽。估计接下来楼市的松绑也会加码,目前仍然矜持的北上深也会有显著松绑举动。此外,美联储加息进程基本上接近尾声,这给中国的货币政策留出了空间,预计在春节之前,中国会有一次降准,甚至可能还会有一次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