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品牌管理商业观察:土地财政开始“挤水分”,小区建食堂背后,有1.25亿独居家庭

标签:
财经文化 |
分类: 行业观察 |
回顾一周以来的各种热点,我们发现一些事情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都会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得以体现。比如房地产,比如老龄化之后的居家养老等等。
从房地产的发展来看,坚持房住不炒这个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一城一策,坚持支持刚需和改善性购房。目前的配套支持的措施很多,如差别化房贷利率实施之后,不管是商业贷款还是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均创出新低,这为买房人购房降低了不少的成本。
但是,要说对房地产影响较大的举措还得数土地财政开始“挤水分”。
前几天,有一个通知,其中有一句话:严禁地方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这实际上指赂的更多的是对城投托底、财政空转的一种震慑。当前的楼市较为低迷,一些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的城市通过城投拿地,然后用土地出让资金解决一些紧迫的支出问题。
从一些公开的数据显示,广州、无锡、苏州、南京四个城市的城投拿地比率在70%左右。
正是因为有了央国企的拿地,有了城投的托底式购地,保持土地市场的体面,稳住地价,降低土地流拍率。但是,这些托底所拿的土地开工率明显不足。根据克而瑞的数据,从去年到现在,城投拿地开工率只有16%。南京、济南、宁波、无锡、合肥等城市城投地块开工率,普遍低于5%以下。其实,这个数据也很正常,拿这些地本来就是供资金周转所用嘛。
房地产虽然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是在老龄化及人口总量到顶的情况下,还是应该主动地摆脱房地产依赖,越早越好。
另外一个消息则是社区大食堂的建设。
前几天,住建部、民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显示:试点社区应规划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60%以上建筑面积用于居民活动。试点社区应适应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配建便利店、菜店、食堂、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理发店、洗衣店、药店、维修点、家政服务网点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
该通知中明确提出,小区配建食堂。于是,很多人便理解为是要建“国营大建食堂?”,既然想到要建国营大食堂,就会想到“会不会取代现在的市场化餐馆和饭店?”“要回到吃大锅饭的年代了吗?”“去食堂还得用粮票吗?”。这些老一辈记忆中的事项,再一次被提及。
就小区配建食堂之事,住建部专门辟谣说:未发布过任何要大规模兴建国营食堂的政策或规划。
在文件中真没有说要“大规模兴建国营食堂”,只是要求试点建完整社区,社区中配套建设食堂,以便于更加方便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所以,把配建食堂,跟“国营大食堂”特别是又与新近出来的供销社扩张联系起来,就有点过度解读了。
其实,就当前的老龄化来说,建设社区大食堂是居家养老的重点配套设施。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0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2%。同时,随着年龄结构及学历提升,家庭成员的数量也在发生变化。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家庭49416万户,其中独居家庭超过1.25亿,占比超过25%。而在这些独居的家庭中,我国“空巢青年”人口数量已经上升到9200万。
当年老之后,自己做饭开始让位于食堂,低价、便利的社区食堂是解决生活的保障之一。
而对于独居的年轻人来说,在大城市生活的初期,物质经济上的压力,超过了年轻人的能力承受范围。一些年轻人工资也就几千块,房租给一半,月月都清空。如果有低价的社区食堂,也是好事一件。
所以,不管是土地财政挤水分也好,小区建食堂也罢,这些都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