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研机制 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摘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集科研、教研、师训、信息“四位一体”,面向区域内的初中、小学、幼儿园三个学段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工作。多年来,市南区一直以“丰厚教学研究内涵,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为目标,深入研究机构的有效整合方式;逐步构建优化“立体化”研修机制,着力于“立体化”学科教研网络建设、“梯次化”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循环化”区域管理运行方式探索;开拓“多元化”教研内容,着力于双轨并行“教学法”研究、“生活化”教学资源建设、区校两级“学科主题”研究,体系化“教学评价”研究等。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配置,变革教研方式,探索愉悦高效的教学方式,培植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极大促进区域整体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大力促进了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
2013年,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获首批山东省基础教育示范教研机构、全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称号。
关键词:立体化 梯次化
循环化 多元化
教育现代化,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目标。市南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区域现代化教育研究,着力在现代化教学设备资源配置、教学方式的变革等。近年来,区域以两项国家级课题“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和“数字环境下教育学方式研究”为引领,深入领悟教育现代化内涵,多渠道培养教师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创设现代化教学环境、创新教与学方式,促进学生优质而个性化发展。
一、加强“四位一体”机构建设,推动“科研训”融合发展
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是集科研、教研、师训、信息“四位一体”,面向区域内的初中、小学、幼儿园三个学段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工作。自2001年部门初步整合至今,12年的机构整合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科研为先导,教研为重点,培训贯全程,信息搭平台”的运作模式。推行区域重点工作合作规划、互补实施,各部工作独立完成、交流分享的工作规则,不断探索发挥部门优势、融合互补的操作方式。
1.合作规划与互补实施,实现1+1+1+1>4
2009年我区推行“教师素养提升三年规划”,此项工程由师训部总体规划各年的发展目标、操作要求,由教研部制定教师专业共性素养评价指标和学科专业技能评价指标,根据教师素养的内容分类,四大部门结合部门职能分类培训、评价,实现了研培一体,培评相继,全面而扎实地促进了全区教师综合素养的发展,为提高常态教学质量、深化教学研究,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行动能力。
在服务一线的常态调研工作中,四部同行,发挥各个部门优势,从科研、教研、培训、信息技术不同角度聚焦教学研究,为学校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诊断和反馈,并提出可操作性指导意见。同样的,在区域课题工作研究推进中、在学校业务干部课程领导力培训以及各项基层评估等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四位一体机构优势,合作规划、互补实施,既提高工作效度,还减轻一线学校、教师负担。
2.独立实施与交流分享,实现部门同步发展
我区制定每月双交流制度:一是各部工作交流,每月各部门进行“重点工作内容、运行方式、效果及成果、下一月份工作计划”四方面的工作交流,使各部门间相互了解研究焦点、工作进程,汲取优秀研究管理方式,相互借鉴,实现对学校关注与服务的方向一致,相互补充。二是读书学习交流,中心抽取各部骨干人员组建读书小组,汇集小组读书之精华,每月分享与中心各部人员,实现研训专业人员理论及文化素养的同步发展。
二、建设“网络化”研修机制,实现教研职能转型
在青岛市教研室引领下,我们深入领会刘利民副部长提出教研工作“三个服务”的指导思想: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教育管理决策服务。不断尝试教研工作重心下移的教研方式,尝试建立以学校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教研机构为主要依托的教学研究运行机制,在不断完善立体化性网络化研修机制建设中,深化教研职能内涵发展,努力为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服务。
1.学科教研渠道“立体化”
多年来,区域不断建构优化立体化教研网络,即:区域、学片、网络、校本四级教研渠道,以区域教研为研究引领、以学片教研为汇通思想意识、交流运用策略;以网络教研交流、汇集实践感悟、提升研究成果;以校本教研推进教学行为落实。四级研讨,目标分层、分流落实。平均每月组织初小幼各学科区级、片级、中心组研讨集备及网上研讨60余次,参训人数3750余人次。近年来,部分学科尝试建设“博客教研”,生发了资源交流、在线互动等教研方式,开拓了区域性教研范围,打开门户,赢得了更多教研参与者,浓化了教研氛围。
2.教师专业发展“梯次化”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决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进度,区域始终将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心工作,继2009年区域“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三年工程”之后,2012年区域又推出“教师专业发展五格工程”,一是以高标准、精专业为目标的“区域研训人员高格培训”;二是以培养在省市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为目标的“学科带头人风格培训”;三是以打造具有区域教学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升格培训”;四是以“入职引领”为目标的“新教师入格培训”。五是以提升学科专业素养、拓展国际视野为目标的“英语教师优格培训”。区政府每年投资800万,整合各级各类培训资源,统筹规划、系统实施。
在“区域研训人员高格培训”中,将专业内涵定位在:研究能力发展、指导能力发展、服务能力发展、教学业务管理能力发展。为各部门研训人员量身制定三年研修课程:封闭性理论学习、专业性操作技能培训、先进地区跟岗实践。三年培训中倡行培训与操作实践、学习与交流展评的同步进行,创设合作学习、竞争发展的氛围,树立研训人员专业终身发展的理念,使其始终站在课程改革引领者位置、始终是教师团队专业成长的楷模和服务者。
结合部门职能优势,分别为其他“四格”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制定、培训评价,部门间有合作、有分工。培训工程实施中,坚守“研培合一、学评相继”原则,以“五格”教师的“梯次化”培训,推动全区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
3.区域管理运行“循环化”
区域推行常态调研和蹲点带教双轨并行的管理方式:常态调研与区域教研中实现教研管理循环落。常态调研着力在面上做宽。实施“调研指导日”制度,以“解决一线教学问题”为调研宗旨,进行“全面了解—问题诊断—指导改进”三步调研,发现学校教学研究及管理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将共性问题作为调整区域学科教研方向的依据,同时,常态调研中也考察区域教研引领在校本教研以及教师常态课堂中是否落实。常态调研实现了教研管理的“循环推进”作用。
蹲点带教,着力在点上做深。自2011年,区域开始尝试“蹲点带教”研究工作,选择区域师资和学源中等的学校进行带教,确立三带目标:一带校本教研文化建设、二带业务干部课程领导力提升、三带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每学期进行三轮贴进式教研指导服务:开学初,带教校本教研及学科教研计划制定;学期中,指导推进教研计划实施、解决疑难问题;学期末协助总结提炼教研效果,反思问题。经过近三年的深度研究,六所蹲点带教学校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教师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策略等研究成果,并在区教学年会及各市、区学科教研中予以展示,实现了以带教培植校本教研典型经验,回馈区域,推进区域校本教研质量均衡发展的“循环管理”目标达成。
三、创新“多元化”教研内容,促进教学研究内涵发展
教育现代化核心是实现教育民主化,即在建设高质量教育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公平。因此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发展,一直是区域教育研究的追求。区域实施“多元化”教研内容创新,以“教学法”研究为高端引领,以“生活化”教学研究为普及推动、以“学科主题”研究推行个性化教学发展,以“系统评价”为诊断验证,确保区域教学研究的方向正确和均衡推进。
1.以“教学法”双轨并行研究,引航课堂变革
结合青岛市教研室推行五年一轮的教学法评选,以“愉悦、自主、高效课堂”为目标,区域采用“双轨并行,合力共研”方式进行教学法研究,从区域和学校两个层面同时展开。区域:以区学科教研员为组织者,引领各实验校教师进行学科教学法研究;以学校为组织者,组团进行校本“教学法”研究。区域搭建服务、展示、共研的平台,以“教学法研究”,引航区域课堂变革。
几年来,“有序推进、层层跟进、合力共研”的研究方式,使教学法研究渐入佳境,形成了比较成熟的10个区级教学法和18个校级教学法,课堂教学效益显著提升。市南区的教学法研究经验在青岛市2012年教学工作会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在青岛市基础教育“自主学习、愉悦课堂”成果评选活动中,中心3名教研员凭借此项研究获“先进教师”称号。
2.以“生活化”教学资源建设,普惠常态教学
“学习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秉承生活化教育理念,区域在中小学段各学科进行了“生活化素材收集与运用”的专题研究。在研究中,各学科以“素材收集”为切口,着力点放置深研教材、明晰并分解课时目标;有效素材征集;素材有效运用三个维度上,促进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和教学资源建设及运用的教学操作能力的全面发展。经过近四年的研究与收集整理,各学科分别建立了生活化教学资源库,普惠常态教学,大力提升常态教学质量。2014开始,区域将陆续出版各学段各学科生活化教学案例丛书。
3.以“学科主题”区校两级研究,催化个性教学发展
围绕市教研室的各项学科研究方向,区域采用名校引领式、校际联合式、骨干带动等多种方式,推行学研做一体化“学科主题”研究
。
如:中小学语文学科开展“高效阅读”主题研究,此项实验是对语文课内阅读的有效补充,通过快速记忆、高效速度、高效精读三个阶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快速有效提取信息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方法、快速记忆等方法,
学生的阅读速度不断提高,且有效理解率提升了20%。全区各校学生在记忆、速读、精读三方面能力均有了显著提高。大大减轻扩展课外阅读的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化学学科进行“思维导图”学习策略主题研究,从“思维导图”理论培训、到教学模式尝试;从学生学案设计到评价反思,教研员组织区域教师,同步学习、同步实践。如今教师常态课能熟练运用此教学模式,极大促进学生自主梳理知识体系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发展。
小学数学学科,借助青岛市教研室“教材使用与小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研究”课题,围绕教材编写的结构体系、课堂教学的策略原则、作业练习的科学设计、课外实践的基本方式几大方面进行分组研究,区域区采用学校自主申报,项目分组,主题并行的方式,区校合力,大力推进数学课堂教学发展。
小学科学学科、综实学科,针对兼职教师群体流动性强、专业性差,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现状,我区强抓两条线,一是学科本体知识分类培训,二是以随机质检的检后分析,深度解析各校学科教学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以问题的显性化呈现引发学校管理的重视,逐步稳定兼职队伍发展。
……
丰富的学科主题教研,打开教师教学研究的眼界、激发个性化课堂教学的研究,让教学研究精彩纷呈。
4.以“教学评价”体系化研究,科学反思教学全程
评价研究是教学改革的难点,更是教学全程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领域,市南区探索“教学评价”体系化研究,已评价诊断验证为契机,科学反思教学全程,确保区域教学研究的方向正确和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1)课程评估重常态落实
课程实施的质量决定素质教育的推进进程,结合省市各级评估要求,区域制订了落实课程实施水平的评价指标方案,把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和常态调研、期初视导、督导评估相结合,进行过程性评价、追踪性评价,引导学校加强过程管理,关注常态教学,使区域课程评估常态化。
(2)教师评价重制度推进
教师评优制度:每两年进行市南区名师评选;进行学科优质课比赛;每三年进行区教学能手评选。每次评选内容包括教育理论、学科本体知识的书面测试,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实践的教学技能测试,重在以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全面提升,以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树立真正的教师典范,引领带动教师整体发展。
调研与督导课堂评价制度:推行常态调研中、年终督导评估中进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确定教师比例,以等级评价,并进行校级和区域反馈。制度的确定和推行,确保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和阶段总结性落实。对及时发现教师团队课堂教学优势和问题,为规划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供宝贵依据。
(3)学业评价重深度研究
为进一步发挥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发展性功能,我区双线并进,一是教师命题能力提升,二是区域学科随机质检实验。
针对教师命题能力发展,区域采用培训先行--实践研讨--展评跟进三步走方式,着力开拓学生能力评价内容和方式。经过系统化研究,优化了日常练习内容,作业增质减量,大大提升教师命题能力,质量分析反思能力。
多年来区域进行随机质检实验,在检测内容方式上,逐步探索知识技能专题检测、实践操作能力一对一检测、学科作业普及性检测、学科综合性检测等多种内容方式;在检后分析中,注重学科教师和校业务干部两个层面的反馈,采用增值评价分析方式,充分利用区域建设的学生评价数据库,关注班级、学校自身纵向发展分析,关注学生成绩所反馈出课堂教学的优势和问题,既发展了学校、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又有效促进了校际间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
历经多年的创新实践,整合发展,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机构,曾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远程培训项目优秀项目团队、国家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山东省首批基础教育示范教研机构、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师教育管理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县级中小学教师教育基地、青岛市“十二五”读书实践工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中心教师获市级以上个人荣誉称号70个,省级以上获奖课6节,市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文章90篇,省级以上优秀指导教师20人。
全区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08年以来,全区教师共获得市级以上集体荣誉称号62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17个;个人荣誉称号324个,其中国家级22个,省级140个;参赛课市级以上获奖407节,其中国家级51节,省级146节;市级以上论文获奖3930篇,其中国家级293篇,省级3182篇;全区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历年来参与各级学科竞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自2008年以来,获市级以上学科竞赛类奖项1624个,其中国家级424个,省级200个,市级1000个。
面对“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宏观目标,在今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市南区将以发展教师专业素养为核心,着力课程实施的引领与服务,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开拓教育国际化视野,探索多元有效地推进教育现代化途径,实现学生全人发展、个性发展,实现区域教育质量的高端化均衡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