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研体系

(2014-02-25 09:17:55)
分类: 感悟与积累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研体系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
 
 
    摘要:南海教研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这一核心教育理念。以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大数据服务教学,以国际视野促进本土教育改革,在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地方特色课程、校本特色课程开发,高效课堂、绿色评价研究,网络共研机制、项目竞争机制、高校共建机制的创新,学科教研基地和科研基地学校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有益的探索,凝练了南海教研“有位才有为”的有为文化,“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头雁文化,“海纳百川”的共生文化,以及“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规则文化,成为了南海教育的“探路者”和“发动机”。
 
    关键词:学生发展  教研结构  教研内容  教研机制  教研文化
 
 
    南海,千年古郡,人杰地灵。6000年前的“西樵山文化”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近代更是涌现出了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黄飞鸿等杰出名人。如今,被誉为广东“四小虎”、“珠三角明珠”的南海,经济建设一路高歌,教育改革更是硕果累累。

    2009年,南海被评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2010年,成为广东省首个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试点区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试点区。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区)称号。
 
    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全区100%镇(街道)是广东省教育强镇(街道),100%学校为规范化学校。
 
    高中教育呈现出“多样化、质量优”的发展格局。全区15所普通高中有10所是“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术、艺术、科技等六类普通高中精彩纷呈。2013年6月,《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南海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经验。
 
    南海教育已经成为南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张亮丽的名片。谈起南海,老百姓无不称道南海教育人,称道南海决策者的大胸怀和大投入,称道南海教研室是南海教育的“探路者”和“发动机”。
 
 
    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重建教研组织结构

    为应对教学研究领域工作的新形势、新发展,南海教研构建了“四位一体,分工合作,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组织结构,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教学研究、质量监测、教育科研和国际教育研究既合署办公,又各司其职,是南海教育系统承担研究、服务、指导、管理等功能的业务部门。
 
    1. 学科教学研究:研究引领课程改革
 
    教学研究以课程改革为抓手,研究并组织各级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组织、指导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改革研究,总结、推广先进教学改革成果,建立和完善现代教学研究制度,开展教师业务培训,承担学科竞赛的组织及辅导工作。
 
    2. 教育质量监测:以大数据服务教学
 
    教育质量监测对教学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和调控,通过检测、分析、反馈与调控等手段,引领教育观念转变,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蓝图,破解难题
 
    教育科学研究以改革规划和课题研究为抓手,既承担全区教育综合改革的规划和推进,又着力提升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破解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难题。
 
    4. 国际教育研究:以国际视野促进本土改革
 
    国际教育研究以培养“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南海人”为目标,整合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跨文化交流、课程开发、特色办学、学生多样化发展和多元化人才培养。
 
 
    二、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优化教研工作内容
 
    1. 坚持课程建设研究,实现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特色化
 
    落实国家关课程管理精神,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课程的同时,在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积极开展国家课程地方化研究。立足本土实际,编制了适应全区所有学生的基础教材和针对兴趣浓厚的资优学生的拓展性教材;开发了1—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阶段各学科编著了《高中学科教学指南》。
 
    着力建设南海地方特色课程。立足本土资源,面向未来,编写了《南海精神读本》、《知识产权教育读本》、《环境教育读本》、《国际理解教育读本》等区层面的特色课程,开发了《树本教育》、《孝德教育》、《关爱教育》、《至善教育》、《樵山人文》、《“有为六德”伴我成长》等镇(街道)层面的特色课程。目前正在开发《安全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高效学习方法》等系列读本。
 
    2. 深化高效课堂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为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促进教育向轻负高质、均衡优质发展,着力引领广大学校和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研究。
 
    全区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立项课题《基于学习指导的中小学生发展指导实践研究》为抓手,引导教师把研究焦点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上来。
 
    成立教学中心组等教学指导团队,引领并指导学校开展高效课堂探索研究,开展高效课堂优秀学校评价活动,提炼了“先练后教、层级递进”、“疑-展-评”等有影响力的“十大”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
 
    3. 加强学生发展研究,确保南海学子成人成才
 
    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南海教育综合改革重要构成部分。

    引领并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特色研究,如《构建以美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实践研究》、《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下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区域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整合与运营研究》等。
 
    开展尖子生、特长生、学困生的培育研究,建设尖子生研究基地,让部分高中资优学生根据自己学科兴趣拜高校名专家为导师,创新顶尖学生的成才路径。以差异教学、导师制等方式开展学困生研究。
 
    4. 开展绿色评价研究,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功能
 
    推出《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指标》,强调教育发展方式的科学性,关切所有学生,关切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强调过程监控,引导镇(街道)和学校狠抓教学常规。区、镇(街道)不定期对学校进行专项教学视导、检查督导。
 
    强化学习因素监测,引导学校改进教学策略。围绕学业负担、课堂感受、学校氛围、学习策略、自我认识、家庭情况等一级指标,以及作息作业时间、学习兴趣、考试压力等二级指标,通过全样本海量数据分析,揭示出学业成绩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规律。
 
    5. 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全面提升队伍专业素养
 
    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打造名师队伍。借力高校和省内外优质培训资源,打造一支有思想、有风格、有实绩、有声望的专家型名师队伍。目前,我区共有区级各类名师735人,省、市级各类名师182人,7个省名师工作室。
 
    推行教师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蓬勃发展。开展旨在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小课题研究,形成了三级小课题立项、管理和评优网络,有效解决了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小难题。

    搭建项目驱动型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组建教育培训基地,创新开发“菜单式”选课制度。以“名师示范周”为平台,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以异地研修为平台,通过跟岗学习和分享活动,转化为实践成果。
 
    6. 开展国际教育研究,培养现代南海人
 
    南海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批准的全国首个“教育国际化实验区”,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促进本土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特色办学和学生多样化发展。
 
    打造国际课程“完整链条”。在全国率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自主开发了《走向世界——国际理解教育读本》。吸纳了IGCSE、A-level、SAT、AP、CIE、CIPP等优质国际课程,覆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开展项目合作,为学生打开多元文化窗口。区域层面开展了与英国威尔特郡、加拿大BC省和美国旧金山等地的长期教育合作项目,学校层面有AFS交换生项目、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中美国际教育实验项目等。在职业教育领域,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推进粤港澳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
 
    建设“梦之队”学生社团,让国际元素融入地方课程。以中英校际连线的“梦想与团队”项目为基础,用国际通行的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领袖才能。在全国率先开展“国际教育开放周”活动。
 
 
    三、以合作竞争为原则,创新教研运作机制
 
    1. 教研常规机制:把有效研究变为有序规范
 
    在多年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系列教研常规,印发了《南海区教研常规工作制度汇编》,使我区教研管理常规化,教研常规制度化,教研制度系列化。
 
    2. 网络共研机制:网聚人、校、技术的力量
 
    组建了校际教研、中心组教研、网络教研等三种教研网络形式的教研共同体。
 
    建立校际教研联盟。同学段同层次学校、同学段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段学校组成教研共同体,通过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高学段学校引领低学段学校共同开展教学研究。
 
    组建名师教研团队。组建了由区、镇(街道)、学校三级学科名师教研队伍,负责全区学科课题指导、高效课堂示范等教研活动。

    建设网络教研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科教研群网37个、项目教研群网5个。
 
    丰富网络教研资源。目前,南海网络资源平台共有各类教学资源73000余件,总容量3T。南海云计算教育服务中心成为即时共享的优质网络教研资源和学习资源,电子书包、智慧课堂极大地促进了教研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教育的均衡发展。
 
    3. 项目竞争机制:效益优先,突破瓶颈
 
    2011年,南海率先在教育这一公共民生领域实行总量达2000万元的区级财政竞争性分配,用于“推进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特色学校创建”、“创建学科教研品牌与特色”。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绩效优先的竞争原则,共20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获得了1000万的区财政资金和700万的镇(街道)财政配套资金。2013年全区11所职业技工学校参与竞争900万元的“专业升级”财政资金,促进了与南海区重点发展的产业相对接的专业发展。迄今为止,区、镇两级共拨付近4600万的项目竞争财政资金。对此,新华社、南方日报等媒体纷纷做了报道。

    4. 地方与高校共建机制:智库支撑,注入教研新元素
 
    2010年,南海区人民政府与华南师大签订了《共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框架协议书》,形成了地方与高校联合推进教育改革的机制。
 
    编写教学指南。聘请高中9个学科的华师专家指导编写了《学科教学指南》丛书。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学科教学指南》编写工作也正在进行。
 
    建设品牌学科。13所普通高中,39个学科组聘请华师专家,指导学校提升教研成果,创建优质品牌学科。
 
    培养卓越教师。2011年,由华南师牵头,组织国家级名教授对我区数学、英语、化学三个学科的区高中名师145人进行集中培训。2013年,启动了“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华南师大57位教材教法教授对我区115位名师进行为期3年的导师制培养。
 
    5. 基地辐射机制:盘活存量,扩大增量
 
    建设学科教研基地。2008年,以11所学校的11个优势学科为龙头,建立学科教研基地,通过高校专家指导、基地校示范等方式,每月组织1—2次主题教研活动,形成了新课程背景下以研究学生发展为主题的教研新模式。
 
    建设科研基地学校。2009年开始启动该项目建设,通过承担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破解学校发展难题,带动全区科研工作。《<科技与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等课题获第七届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成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中小学发明创造示范学校。对此,《中央电视台》、《科技教育》、《人民教育》等媒体多次进行报道。
 
 
    四、以增值发展为取向,凝练教研生态文化
 
    1. 形成了“有为才有位”的有为文化 
 
    多年来,南海教研不断创新,并注重切实执行,使南海教育不断在高位上超越自我。南海所有学校的校级领导和中层领导都须严格通过竞争上岗,而教研能力和教研实绩是竞岗、考核的重要内容。
 
    2. 形成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头雁文化
 
    南海教研中心组与名师团队,着力打造研究型组织,不断“内提”和“外引”,铸造了支撑南海教育人才队伍的“塔形双峰”,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教研“领头雁”。
 
    3. 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共生文化
 
    南海教师,特别是名师,大多来自广东、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各种教研文化在南海交汇、交锋直至交融。校际、镇际之间在合作中共赢。“请进来”和“走出去”已成为南海教研的常态。如今,南海教研已延伸到全国各地、港澳台乃至英、美等发达国家。区内合作与国内外教研共生共长,形成了独特的共生文化。
 
    4. 形成了“无规矩不成方圆”的规则文化
 
    我区的高效课堂视导、教学质量监控、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申报与评审、名师管理、师生竞赛等常规,涉及教学、研究、管理、指导、服务,面向所有教师与学生,使南海教研真正实现规范、有序。正是这种“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的南海教研文化,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南海教研人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我们坚信,只要一如既往地秉持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核心理念,南海教育必将承载南海更幸福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