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对策  (推荐)

(2009-08-13 06:29:25)
标签:

学困生

自卑心理

转化对策

杂谈

一、学困生心理现状及成因 

学困生自卑心理的表现有过分焦虑、敏感,行为呆板,孤独自处,不善交际,常常心神不安;对学校、课堂、老师存有紧张恐惧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对自己的人格或能力作出偏低的评价而产生羞怯;忧伤、惭愧、失望和畏缩的情绪体验。心情总是不愉快,对学习缺乏兴趣和愿望,常常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行事。 

造成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方面主要是因为身体素质差或意志薄弱等。客观方面主要表现在:(一)家庭方面。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家长社会地位较低。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孩子稍有差错,便拳脚相加。结果造成孩子肉体的痛苦和心灵上的极度自卑。(二)学校教育。有的同学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常常受到责备、讥讽,抬不起头;有的教师从心里讨厌差生,认为后进生总给自己找麻烦,耽误上课进程,因而不愿提问学困生,甚至讥讽学困生,使学生失击很多锻炼的机会,同样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三)社会原因。社会上有些入只重视分数,对优秀生大加赞美,而对学困生则瞧不起,久而久这就造成学困生学习成绩差,经常完不成学习任务,觉得跟不上集体的步伐而产生自卑。 

二、促使学困生心理转化的措施 

情感是联结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情感在思想交流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沟通的心理基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感情融洽,彼此能深刻地理解对方的思想,就会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心理效应。而如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情感上存在隔阂,存在对立情绪,就难以理解对方的思想,难以接受对方的意见、建议,甚至产生误解。总之,积极情感是产生思想教育的良好心理效应,而消极的情感有不良心理效应。因此,要针对学困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收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一)教师要充分把握学困生心理,做好学困生心理转化工作 

从心理学角度看,思想教育工作的心理方式很多。对教师而言,我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 

1、消除学困生的紧张心理,做好对学困生的解释工作    

解释是对学困生进行思想教育常用的—种心理方式;教育者通过解释,向学困生讲明道理,使其消除顾虑,解除紧张情绪,树立信心。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困生的思想与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处境和行为。这是解释能否获得预期效果的前提条件。一般说来,对学困生的思想与心理状况了解得越深越透,解释就越能收到理想的心理效果;反之,解释的心理效果就会大大减弱,甚至产生副作用。其次,进行解释时,态度要诚恳、和蔼,力求使教育和受教育者处于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状态中。与学困生谈话,他们—般都存在防御心理。留有戒心。只有以和蔼的、平等的态度谈话,才有助于消除他们的防御心理,使之接受我们解释的信息,消除顾虑,以收到应有的心理效果。当然,解释要讲究艺术和方式,切忌照本宣科,就事论事。解释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以增强学困生的心理接受度。解释要特别注意“淡化”教育痕迹,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教师宜采用心理教育的方法,消除学困生自卑心理,增强其自信心。这就要做到: 

(1)用爱心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学困生的心理十分矛盾,他们常常对学习表现得满不在乎,但内心却很自卑,总觉得低人一等,和老师之间总有一层隔膜。因此,教师要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用爱心叩开学生的心灵。这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学困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比较多,劝慰就是对他们给予劝导,抚慰和支持。在学困生患病、心情抑郁、心烦意乱、情绪低落时,进行思想工作首先要予以劝慰,使学困生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产生温暖,消除消极情绪。为了获得劝慰的效果,教育者要有同情心,要有真诚的态度。如果教育者缺乏真诚的态度,只是—般应酬,就达不到劝慰效果。及时适度的劝慰使后进生得到情绪上的感染,有利于消除不安感,增强安全感,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力量。 

(2)捕捉闪光点,让学困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克服孩子向上的不足,使其消除自卑.对自己充满信心,让别人对自己充满希望。教师对学困生要善于运用赞许和期待的目光,对学困生微小的进步都要表示赞许;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以高度的责任感,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去发现挖掘学困生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肯定和强化,从而使学困生产生进步求知的信心和愿望。在此基础上,要抓住最佳时机,运用教育机智,让学困生感受成功的欢乐,获得成功的体验。然后,再适时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使之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3)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消除挫折心理。对于受挫折的学生,要适当降低要求,不断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只要付出就会有成功,增强自信心。 

3、消除学困生恐惧心理,做好对学困生的说服工作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我们直面的是一群焕发生命活力的学生,而不是一堆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供人使用的工具。树立“把学生当人看”的意义在于教师展开的一切教学教育活动都必须立足于“导”, 即做好对学困生的说服工作。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某种思想、观点与情绪等。说服可分个别说服与集体说服两种。个别说服是个别谈心式的教育方式;是解决个人具体思想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集体说服是对一群人进行说服教育,一般说来,学生都有从众心理,集体说服对解决群体普遍存在的思想与认识问题特别有效。要使说服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应注意下列几点: 

(1)要把学生当人看,尊重学困生。只有尊重受教育者的自尊心,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思想。激发、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是使后进生振奋精神、充满信心、奋发向上的契机。优秀生和学困生都有自尊心,尤其是学困生,更应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若我们不尊重学困生,讽刺挖苦,任意训斥,使学困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不仅不能收到积极的心理效果,而且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危害,甚至产生抵触对立情绪,造成思想感情障碍,使受教育者情绪更加消沉,自暴自弃。 

(2).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偏爱学困生,信任学困生。学生是在发展的,所以难免会出错,我们不能用对会敌人的办法对待学生。学生是在发展的,所以一切教育活动都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爱所有学生,但偏爱学困生尤为必要。“育苗人须有爱苗心,三类苗更应爱得深。”教育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帮助学困生,即使有阻力也要设法克服。如果厌弃学困生,就会缺乏教育热情,难以感动受教育者。所以,偏爱学困生,信任学困生,打好做说服工作的感情基础和思想基础,是对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取得良好心理效应的重要条件。 

(3)要树立师生平等观念,亲近学困生。为使对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收到积极的心理效应,教育者就要主动亲近他们,彼此建立友好的感情。只有动之以情,感化学困生,才能产生共鸣。要用教者的爱心,使学困生重获自信和自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感情密切,才能了解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受教育者才能接受感情的催化,“亲其师而信其道”。 

4、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自卑消失在萌芽中 

有的学生自卑是由于失败后不能正确地对待失败,不能实事求是分析主客观原因。自卑是一个人进步的阻力,它影响人的潜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彻底消除。为避免学生自卑,就必须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1)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有自卑感的学生多数自我评价偏低,特别是认为自己的智力低下。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一项对我国20多万人的智力测验结果表明:智力超常和智力特别低下者各占千分之三,其余人的智力都属于正常。因此,学困生应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消除自卑心理。 

    (2)充分发挥补偿作用。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充分发挥补偿作用;对自己的缺陷和弱点,要尽量地克服和弥补。 

    人的有些不足是无法避免的,如有残疾、个子矮或不漂亮等,正确的做法是接纳自已,发展自己。要让学生了解人既有生理上的补偿作用,又有心理上的补偿作用,如盲人尤聪、聋者尤明就属于生理上的补偿。而克服自卑则属于心理上的补偿。一是“勤能补拙”。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于是就要“笨鸟先飞”,从而取得惊人的成绩。二是“扬长补短”。生活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事屡见不鲜,要下决心以己所长补己所短,这样可以增强自信心,达到预定目标。 

    (3)大胆地表现自己。有自卑感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做事情时缩手缩脚。因此,要想方设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敢于大胆地表现自己。不要放弃任何争取好成绩的机会,只要有了成功的经验,成就感增强了.渐渐地就会确立自信心。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不断表现自己,还会发展意志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在克服困难中自然也就摆脱了自卑感的困扰。 

(二)教师要创设环境,影响和教育学困生的心理转化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充分明示范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教育者要以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为施加积极的影响力。示范的心理效果,取决于教育者的威信高低与以身作则的程度。要学会“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情动情,以行导行”。教育者威信越高,对学困生的影响就越大;教育者以身作则的程度越高,学困生所受的影响就越大。教育者要以自己的表率作用,感染学困生,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效应。 

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挫折。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要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应对自己的不幸。鼓励学生在挫折面前做一个强者,遇到困难不悲观,不灰心。 

此外,社会舆论对人的思想、感情、意志、信念、行为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社会舆论、集体舆论是一种无无形压力.正确的舆论导向会发生积极作用。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家长同向同步合力教育网的功能,给学困生创设成长、进步的环境氖围.要利用正确的社会舆论,监督和帮助学困生进步,充分肯定每个人的存在价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常得到激励性的舆论评价。要在集体生活中挖掘内在的教育因素,带动学困生进步成才,埋下再教育的伏笔。    

    总之,消除学困生自卑心理,培养学生耐挫能力,是一个长期、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只要我们用满腔的爱心,摸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深入后进生心灵深处,在理解的基础上认同内化,开发学困生精神世界宝藏,选好促其进步的突破口,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是一定能促使他们实现转化好的。

                                         (作者:刘玉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