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青年沈从文:只有“乡下人”,才能那么生气勃勃、勇敢结实。

标签:
历史时评时尚文化 |
来源:凤凰网读书
曾经有人问沈从文为什么写作,沈从文回答到:“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生活或许使我平凡与堕落,我的感情还可以向高处跑去;生活或许使我孤单独立,我的作品将同许多人发生爱情同友谊……”
也许正是这份热爱,使得沈从文在1922年怀揣着“大学梦”离开湘西的军营奔赴北平,成为了最势单力孤的北漂,甚至被亲戚嘲笑为“天字第一号理想家”。生计无着、家徒四壁的沈从文却认为新晋北漂也是自己的优势:“新从乡下出来,什么天大困难也不怕,且从来不知什么叫失望,在最难堪恶劣环境中,还依旧满怀童心和信心,以为凡事通过时间都必然会改变。”
于是,年轻时对书发生的浓厚兴趣,以及在孤独之中训练得很好的想象力,都内化成沈从文逐渐成为作家最好的滋养。在最困难的境地,沈从文称自己为“一个善于使用生命的人”:“我一面向自己弱点作战,顽强的学习下去,一面却耐烦热心,把全生命投入工作中。”
下文摘选自沈从文的《文学课》,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沈从文从一名穷困北漂成长为著名作家的各种心路。他的选择、坚韧、孤独与热爱,成就了大家现在能够读到的沈从文。
我怎么就写起小说来
(节选)
我知道世界虽然尽够广大,但到任何一处没有吃的就会饿死。我等待一个新的机会。生活教育虽相当沉重,但是却并不气馁,只有更加坚强。这里实在不是个能呆下去的地方,中国之大,一定还有别的什么地方比这里生存得合理一些。孟子几句话给了我极大鼓舞,我并没有觉得有个什么天降大任待担当,只是天真烂漫的深深相信老话说的“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人存心要活得更正当结实有用一点,是决不会轻易倒下去的。
于是在一场大病之后,居然有一天,就和这一切终于从此离开,进入北京城,在一个小客店旅客簿上写下姓名籍贯,并填上“求学”两个字,成为北京百万市民的一员,来接受更新的教育和考验了。
和当时许多穷学生相同,双手一肩,到了百万市民的北京城,只觉得一切陌生而更加冷酷无情。生活上新的起点带来了新的问题,第一件事即怎么样活下去。第一次见到个刚从大学毕业无事可作的亲戚,问我:
“来做什么?”
我勇敢而天真的回答“来读书”时,他苦笑了许久:
“你来读书,读书有什么用?读什么书?你不如说是来北京城打老虎!你真是个天字第一号理想家!我在这里读了整十年书,从第一等中学到第一流大学,现在毕了业,还不知从那里去找个小差事做。想多留到学校一年半载,等等机会,可作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