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一五班武屯中学临潼县先进教学班杂谈 |
分类: 危楼记事 |
一不留神,就在学期末,笔者“司职”的临潼县武屯中学高一五班便荣膺校方首创的第一个“先进教学班”的称号。奖励必不可少:既有精神上的诸如在全校教工会上的高调表扬外,还有价值不菲的“金钱刺激”。记得奖金为15元,似乎微不足道,但在公元1985年那个特定的年份里,近乎于奢侈。
“先进教学班”是当时的校领导班子为全面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尽快提高教育质量而采取的一项崭新措施。“先进教学班”,顾名思义就是以自然班为单位、所有代课老师参与的旨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鼓励机制和手段的小团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心思变,百废待兴。即使普普通通的人们,依然积极向上,渴望用自己所学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和富强贡献一份力量。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笔者竟误打误撞的“闯进”一方偏僻的土地和一处陌生的校园。
笔者原本与此毫不相干。那一年大学毕业,县教育局在县城的一所学校召开毕业生分配会,印象中的结果挺理想:学校在渭北颇有影响,曾经的母校,距离家比较近。这三者所谓的“优势”,在当时看来,很是令人羡慕的。然而好事多磨,临近报到时,以为稳妥的板上钉钉的事儿,突然间发生了逆转。后来得知,有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通过非法手段和某位领导做了一笔“地下”交易,而笔者则不幸“躺枪”“中弹”,成为这一场交易的无辜的牺牲品。
曾经以为的公平与清廉的所谓好印象一瞬间化为乌有。事已至此,只好默认现实。一辆单车伴我踏上新的征程。领导与同事的热情与关爱令人感动,新的工作环境和任务令人期待。
俗话说得好:既来之,则安之。新学期伊始,安排有一个班主任兼初中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到了第二学年,工作有所调整,改为高中部一个班主任兼两个教学班任务。印象中,当时的高一年级共设置六个班,一班,二班,三班,五班为正式录取的学生(即“普通班”)编制,四班和六班则由非正式录取的学生(即“差生班”)组成。笔者负责五班和六班的教学任务,担任五班的班主任。
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缘故,初进学校,笔者全身心投入到崭新而繁忙的教学第一线,为教学、为学生奉献至真至诚至善,不到两年光景,已经取得自我感觉不错的成绩。在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大会上,不仅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和“先进工作者”,获得必要的物质奖励像热水瓶、搪瓷脸盘之类,还作为教师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记得周末去附近的渭南某中学看望一老同学时,同行的小张老师不失时机地来了一番“实话实说”,老同学笑道,该向组织靠拢了吧。
再说高一五班,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家子弟,他们朴实、单纯,可爱、善良,渴望通过努力学习掌握文化知识,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以实现令人羡慕的“鲤鱼跳龙门”的美好目标。他们起早贪黑,吃苦能干,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学习,来报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上课听讲认真,重视课堂笔记,发言比较踊跃,作业一丝不苟,成绩提高较快。他们在生活上异常简朴,饮食住宿没有过高要求,他们的心思主要聚焦在学习上。
基于以上的基本认知,笔者利用班会和教学之余,常常有针对性的开导他们。其他代课教师,也主动参与其中,为他们把脉思想,指点迷津。那时候的课堂,学生兴趣浓厚,气氛甚好。早读时,教室内外,自由自在,学生和老师手捧课本,高声吟诵,相互感染,共同上进。特别是晚自习,可谓独具一格,令人难忘!安排表上也许只有一人“值班”,而真实的情景是:同一间教室内,譬如高一五班,“巡堂”的教师不止一人,语文老师在,物理老师在,英语老师在,甚至地理老师等等也在。学生遇到这场景,彼此会意一笑,随即又沉醉于学习。他们懂得老师们的心思,也暗暗地陶醉其中。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样延伸到课堂以外,路途相遇,彬彬有礼;欢聚一处,谈笑风生;答疑解惑,不囿场地;如有困难,施以援手;倘若“捣蛋”,恩威并施……
那时的课堂是有嘹亮歌声飘拂的。班会时最为活跃,班主任固然不可或缺,其他老师也踱进教师,教唱刚刚学会的新鲜歌曲,不厌其烦,津津有味,直到笑声朗朗,歌声阵阵……
学生以学为主,伟人如是说。记忆中,每到期中或期末考试结束,高一年级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成绩要经过学校教导处统一排名,并且还要“张榜公布”前60名成绩突出者。那时,某排教室的一面青砖墙上满满当当地贴着写有某一学段考试名列“前茅”的大红纸,连续多天俨然成为全校师生瞩目的焦点(今称“网红”),而在前60名受表彰的名单里,就有近乎一半来自不可复制的高一五班!
这样的成绩一直延续到高二时的文理科分班、延续到七月份连续三天(即6—8日)的高考。来自高一五班的他们依旧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直到今天,他们中的大部分一直活跃在各个领域,为国家效力、为人民服务。
忽然想起“先进教学班”的荣誉称号,想起领导们的表扬和鞭策的话语,想起如何“消费”奖金15元的细枝末叶与热闹情景:教学班成员来了,校领导好像也来了,点了几个菜,是否喝了白酒,喝了什么白酒,分享了哪些段子,等等,好像已记不得了。可是,时至今日,一旦想起或时时想起,总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仿佛又年轻了许多……(2019年5月14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