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个人的诗歌史——读乔浩的诗集《乔浩的诗》
(2015-10-14 08:45:07)
标签:
转载 |
一个人的诗歌史
——读乔浩的诗集《乔浩的诗》
文/徐义平
《乔浩的诗》收入先生2008-2014年发表的诗歌95首,看上去似乎单薄了点,分量却沉甸甸的,因为这是乔浩先生一个人的诗歌史。况且前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沈天鸿先生的序,从理论的高度阐述其诗作与美国自白派诗歌的不同:“深邃的内涵、广袤的包容性全由平静得自言自语出之也形成了诗的形式的张力”,“独自续上了这种诗歌的血脉,并且主要以不是自传也不是自白,避免了美国自白派诗歌常常限于一己的短处”。沈先生的序言高屋建瓴,既充分肯定“乔浩的诗艺与思想”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又明确了“乔浩始终不渝地使自己的写法和风格日臻完善,实现自己的事业,这本诗集是他献出的新的成果”。
乔浩一贯喜欢坐车时用手机写诗,诗歌中的写作技巧往往与生活中处理烦心的琐事有关,故常借“雨”、“雪”和“雾”等意向带读者从骚动里找到安静,再从安静里去思考,从而获得需要的人生哲理。这类诗歌在《乔浩的诗》里比比皆是,比如《春天的雨》,比如《3月6日的雨》,比如《雷声响过》,比如《春雨》,比如《防汛》,比如《雾中想到的》,比如《记叙一场雨》,比如《过年,下雪的时候》,比如《12月15日雪》,比如《2010年的雪》,比如《冬夜,雨》,比如《雨声如此不同》,比如《忍着点,雨就要停了》,比如《雨,雨声四起》等等,从题目就能一眼看出诗歌
诗人追求哲学范畴的东西,讲究逻辑性,同时向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常常借助极富张力和震撼力的语言触景生情,乔浩也不例外。比如《怀念》,开头两句看似普通的写景,实则是心绪的流露,无法抗拒的俗务缠身,只能凭借想象回到故乡,而结尾“这首诗写我在清明时节/单调地反复歌唱,写我的/一笔偿还不了的旧帐”语音袅袅,教人读后有肝肠寸断的况味。
当现实与想象发生正面冲突时,重新思考生活,重新打量那些所料不及的惊讶甚至是失望也是乔浩诗歌中不可忽视的亮点,比如“一个人走在海滩上/可我惊讶的是:怎么没有/发现一枚贝壳呢?”(《看海》)。这样的诗歌还有许许多多,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展开,等待你去品读把玩吧。
若从精益求精的角度而言,《乔浩的诗》在排版和标点使用上似乎还有推敲的余地。比如第48页和第92页诗歌标题完全可以与其他标题位置一致,从右侧竖排“乔浩的诗”中的“乔浩”二字排起,既具有美观性又不显得拥挤,因为第49页和第93页留有大量空白之处;比如第68页第一节和第五节诗歌最后的句号可以删除等等。不过这些并不影响乔浩先生的诗歌艺术和思想。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愚某生之也晚,外加愚钝之极,自然体会不出乔浩先生诗歌精髓的万分之一也。不妥之处,姑当寂静的深夜传了两声犬吠,完全可以充耳不闻也。
赶紧落笔,以免您要满地找牙,那就是愚某的罪过了。
2015年10月13日夜匆草于天际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