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蔡启发写出了一种几乎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声援

(2014-07-28 10:46:08)
标签:

网络采撷

蔡启发

赏析

网络采撷
---刘梅兰/代廷全/乔浩/詹黎平/作者不详/陆永先网络诗赏析
◎蔡启发
 


    采撷自网络,此诗值得读。这是我常常走游在网络的一点小收获。网络博客转悠,我悉心地阅读着,就时不时地会有短小精美的诗篇让我心动,心动不如行动,于是,就有了我以下的赏析文字。这些诗人我素不相识,但读过诗后,我们仿佛是朋友。也因为是诗篇优秀,所以只要优秀我无论是谁就写。现在集中几篇,愿与文朋诗友及文学界的各路诗家分享。 

浮生
刘梅兰(福建)


荷花在池塘中泅渡
所有的绿花与花样都浮出水面
撑起了炎热夏天中的看客
在秋天里,仅有的枯枝颔首向池塘低下

 

寺庙的晨钟暮鼓敲响了山的威名
香火欲焚人心
所有的化缘都让钱币浮出水面
缘叠加着寺庙的威名

 

教堂的歌声在寻找牧羊者
生命在二十四小时中泅渡
不是从此岸到彼岸
就是从地狱到天堂

[赏析]都说人生如梦似幻,但千变万化不能偏离现实的航向。我认为刘梅兰的《浮生》就是出于这种特定的思考吧?你看“荷花在池塘中泅渡/所有的绿花与花样都浮出水面”。诗歌开门见山道出了人生的一种特设境界,可见诗人的智慧人生。“泅渡”的暗喻,就是人生像游泳一样渡过江河。而“浮出水面”,就给人以一目了然或者是真相大白的清晰感觉。两个词语的注入,又将人生的卧底,勾勒出“浮生”的主题,难能可贵。第二节是佛语,同样用“浮出水面”的表达,但传递的是要克服浮澡心里,人的一生要心静凡事有所觉悟。后一节讲的教道,也同样重复“泅渡”的字样,写出了“此岸到彼岸”与“地狱到天堂”的人生哲学。这首诗既是传统的,又是根植泥土的,既有理智中的激情,又有注重艺术的包容。正如:浮生一梦千重变,繁华落尽方觉醒。
雨中,那瘦弱的背影
◎代廷全(四川)


一片丘陵,一块大土
一阵暴雨,一个斗笠
背着蓑衣,弯着腰
左手拿着苕藤,右手朝着泥土
手中苕藤,快速插入田垄
佝偻着,偶尔扶一下斗笠
露岀丝丝白发
迷朦雨雾中,那瘦弱的背影
那么突岀

 

眼睛湿了
不知是泪水
还是雨水

[赏析]代廷全这首诗具有典型的画面感,轻巧的诗行推出了一位老者在辛勤劳作的镜头。镜头里一个“雨中,那瘦弱的背影”活脱脱呈现在人的眼前。丘陵的土地里,难得有一场暴雨落下,戴斗笠和穿蓑衣的老人在抢种着庄稼,无疑是有“弯着腰”的辛苦中夹杂着一种喜出望外的心情。双手利索的姿势,已经将喜悦溢于言表了。尽管,老者是本来就身体有点佝偻的人,此刻,额前露出的白发,在“迷朦雨雾中”,变得那么的显眼。而他这时的内心想到绿油油的作物,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而他那湿润的眼眶中,我看出了,泪水、汗水、雨水将共同孕育一曲丰收的歌。该诗自始至终用淡雅的油画手法,几乎就像一幅梵高麦田绝笔风景画的摹临。同时,诗如画,画藏景,十分可喜的流露出廷全诗歌至情入理的质朴。

经历
◎乔浩(安徽)


雨的击打使瓦砾显现
一次次因为雨而有的
最卑微的抒情
是颤栗的
弦外的心音
风雨中的瓦砾黑亮,如一束
静默中的花朵
绽放,隐现
让我认识苦涩的记忆
自然和非自然的经历
都像一则寓言
[赏析]经历可以是一场艳遇,可以是一次误会,也可以是被一阵雨水击打后的小小失落。但是,经历必须是人生的体验,经受过的某种真实,因为,生活本身就是繁花筒,人们无论为工作所忙碌,无论为生计而奔波,都是一种不断的经历着。这首诗所描述的《经历》,显然是与雨有关的。这雨可能是心雨,淅淅沥沥的令人感伤、或情殇,痛苦、或飘摇。写出了在乡间小路独自徘徊不前,以及缓行犹豫和迟疑中,作“最卑微的抒情”的心情。如果说“是颤栗的”话,甚至出现“弦外的心音”,那结局或许是异类的。幸好,“风雨中的瓦砾”,如花朵绽放,这点无疑是成了唯一的希望。我也正好挣脱开了束缚,买一次教训,而权当所经历美丽的故事。隐约觉得,这十一行“自然和非自然的经历”里,有失意后的成熟。语言深邃,构思巧妙,读着给人起到教化的警示,显示了作者才华。

◎詹黎平(浙江)


从树上到树下
是猿进化到人的过程
从树叶到树干
是阳光雨露深入灵魂内部的过程
从树根到树枝
是童年成长为大象的过程
从一棵树到一片树林
是孤独隐藏到集体狂欢的过程
在这个春雨霏霏之夜
我看见有一棵树在雨雾中小跑
它顿挫的姿势因忧伤而优美
它急切的姿态因真挚而孤单

[赏析]在自然界中,作为一棵树是最平凡不过的了。而用它来写诗,实际上是冒着风险的。这风险还不小呢?因为树的平凡,自然写它的人就随便捡来。而这里的《树》,作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大有沙里陶金的功夫。从对树的诸多进化过程的说理性,扫描一样将人们跟随着一种思路,洋洋洒洒循入佳境。在不可自拔中,那树与人有了某种契合。这个契合就是“从树根到树枝/是童年成长为大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仿佛一架直耸的梯子,从高处到底处,呈展眼前。内心的向上,就像不可“救犊”。细节以外的意象一环连着一环,读来自然贴切。这是前八行,后四行锋转路回,给人以惊讶:“在这个春雨霏霏之夜/我看见有一棵树在雨雾中小跑”。彩句既出,有了画龙点睛之妙,活了整棵大树。该诗以拟人的表现手法,表面看是写树,实际上是由表及理写人类的一族。写得娴熟而老到,且语言有张力。
石林
◎注:作者不详(由现代诗选粹主编苍劲推荐)


是石灰岩被强力挤压,还是水的溶蚀
或者是古湖泊的消失,留下你干涸的河床
反正你许久以前就已站在那里
默默无语了几千几万年

 

在石林中,我看到有一只蝴蝶在飞

 

沿着你深深的裂隙,那令
多少人流连忘返的鬼斧神工
你锐化的石笋石峰,为什么
我看到的不是美丽而是满目疮痍
古老的灵芝不过是冰冷的石头
莲花池里没有莲花

 

在石林中,我看到有一只蝴蝶在飞

[赏析]在我国,有很多关于石林的风景名胜及美丽的传说。这诗中的“石林”,我还是真的被诗人“忽悠”的判别不出这是哪处景点或传说?幸好,这“在石林中,我看到有一只蝴蝶在飞”。但是,又不知道它“是石灰岩被强力挤压,还是水的溶蚀”所致。诗人制造的清晰与模糊,恰到好处的成了这首《石林》的妙处,这也就在于给读者留下一连串迷惑和悬念。这迷惑和悬念正是多少万年前的湖泊与河床的“满目疮痍”,那种惨淡的“鬼斧神工”,何止是令“多少人流连忘返”呢?诗歌传递出的信息是古老也不全是神话,就像“灵芝不过是冰冷的石头”一样。同时,借《石林》溯源历史,更有着重在诗艺攻略上体现出非凡的心智与才华。在写作思考上,也是值得我们去探源和推崇的。  
乞讨          
◎陆永先 (山东)

 

向前方,伸出一点念想
拨弄的“五弦琴”,颤悠着脊梁

 

用岁月的碗,收下
一点阳光,即便是霉了的心情
徘徊的梦,找到路口
那轮新月,默默地守候

 

期待的目光,翻动
五味心情,在时光的经纬线
画个远景,覆盖忧愁

 

颤悠的拐丈,书写
一地的天书,谁来破译
那是警言,还是诅咒?

[赏析]一般地理解,乞讨者是为了生存而走游大街小巷的人。与流落街头的乞丐有所区别,乞丐是带有职业性质的乞讨者。比如,有的贫困地区的父母不愿意劳动,却强迫自己的未成年子女去乞讨,假使被人送到救助站和送回老家,也还会要出去重操旧业。因为干这个乞讨的行当收入要比劳动可观得多了。从这首《乞讨》看来,似乎不是那种出来行骗的家伙。你看:“向前方,伸出一点念想/拨弄的“五弦琴”,颤悠着脊梁”。如此高贵的乞讨者,无疑是属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街头卖艺汉。而且是一个有梦的守望者。即使“期待的目光”带着“五味心情”,也是对人生“天书”的“书写”。那口“岁月的碗”“忧愁”,“诅咒”也罢,哪怕只是收获着霉变的阳光,“期待的目光”里,总藏着“远景”,不再期待谁人去破译。该诗以关注社会的另类,寓意深刻,写出了一种几乎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声援。

    蔡启发,宁波市象山港人。网名:秋水之舸(曾用笔名几十个投稿并偶有豆腐干发表)。迄今在《朔方》、《诗歌报》、《星星》、《浙江日报》、《南国诗报》、《诗林》、《当代诗歌》、《诗歌月刊》、《绿风》、《江河文学》、《人民文学》、《诗刊》、《十月》、《大别山诗刊》、《山东诗人》、《青年文学》、《诗选刊》、《辽宁散文》、《诗江南》、《文学月刊》、《廊坊文学》、《现代新文学》、《关雎爱情诗》等国内近百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作品。在《青年文学》、《上海诗人》、《西南大学报》、《关雎爱情》、《屈原风》等杂志发表诗歌评论多篇。在《世纪瞭望》、《现代领导》、《当代教育》、《中国现代教育》、《浙江水利科技》等发表水利业务论文近20篇。出版诗著有《季节之河》、《秋水之舸》、《硬伤之水》、《沧浪之水》、《在河之洲》(评论集)、《母亲之歌》等六部。浙江省水利文协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台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台州市诗创会副主任。

以上转自蔡启发老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657564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