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真实与不真实之间——读《乔浩诗选》

(2011-11-02 10:44:39)
标签:

乔浩

诗选

何宏彦

读评

文化

http://aqdzb.aqnews.com.cn/aqwb/page/21/2011-10-31/B03/69871320024878937.jpg

在真实与不真实之间
——读《乔浩诗选》
何宏彦

 

  诗是虚幻的世界,不能像散文那样去阅读。诗有自己的表达方式,通常看不到图形,有时又难以捉摸。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诗是最不真实的情感载体。诗又是诉诸现实世界的形象的,是世俗的、纷纭的、物质的世界的精致的记录,无不是最真实的情感再现。

  乔浩的许多诗也是如此,开头总不太吸引人,似通幽的平常曲径,诗意只从第三行开始。且多追求主观的真实而摒弃客观的再现。秋雨中“远方的叶子飘落似蝶/是最真实可信的经历”; 伞花“一朵、两朵……都是思念”;现实中“雨后的阳光/金色的人类的步履”;农业里“灾难的年辰水在远方与我对坐”、“稻子和负重的农活面向农屋”;颂词中“寂寞的乔木挂满掌声/能够让谁热泪涔涔?”等等。把目光还给内心,感知爱、泪水、尊重、平等,还有痛。

 

  捕捉直觉与印象,放大细节,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陀螺在转动/小男孩不敢有半点松懈”就是直觉与印象的情感组合。“好听的小号伸在窗外/变得深不可测/窥视许多空闲的椅子”、“偶尔一见的小纸条不知/错落的季节/我仓皇逃遁无奈/狼烟四起”(《多事之秋》)就是用情感逻辑取代物理逻辑,其中意象的瞬间撞击与组合,表达有家不归的无端轻狂;而且诗的节奏自由,或悠长一吸或急促牵拽,多受情绪控制,引导共鸣。再有时空的转换,用文字让人感受视觉蒙太奇:“一个大孩子/站在小城的制高点/十年前他曾这样站过/据说:很久很久/一朵、两朵……都是思念”(《伞花》)。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接近诗人的内心世界:那是清醒的孤独,和着无边的疲惫。总会独处一隅:“所有的日子都是湿的”(《多事之秋》)、“今夜,一纸潮湿的诗篇再赠与谁”(《秋雨》);总会在一盏灯光下品味起起伏伏人间的生活:“一个人静静地吹,善感的/黄梅雨润湿满目心事”(《听笛》);总会有感觉的荒芜:“一个人倾心于伤痛/无力自拔,无言的泪眼/洗尽尘埃……” (《颂词》);“情感的木屋轰然于黄梅雨中”(《内向或独语》);总会追忆梦中的花朵:“独处高楼/今冬的冷酷有万种理由从万个方向/集结,在雪迹之中谁想说话/和谁说话?”(《靠近》);总会在相似的过眼云烟中,思想的痕迹被格式化了的《独白》……在精神的故乡,一个诗人接受了必然的引领,他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然而,除了诗歌,诗人不肯轻易同流合污———灵魂的翅羽于无奈中显现收拢的形态:“我内心的风暴/比现实还要肆虐啊!在这彻凉的夜晚”(夜行长江)); “我宁愿沉默以拒绝可能的虚伪”(《岁末的夜晚》)!

  还有故园四季中的种种景观,都是远去的怀念和敬意。“在梦中的村庄/听平静的秋水缓缓地过来/看我坐在浮莲上回家/回家的路因一只蟋蟀十分平坦”(《九月》)。在诗歌中怀念追忆往事就如同接近冬天的篝火,总会使我们感受到心灵的温暖与灼痛。这孤独的声音里表达的却是泛人之常情。

  热血沸腾之中,形象喷发出哲理,用心灵思辨解剖着人性:“是谁熟悉而又陌生的歌声/他闪烁其词,从枯叶中显现”、“碧草尖尖里/谁能把未知的丰收预言/这黑夜的翼翅又能藏住多少珠宝/风中的隐痛在暗中聚焦”(《这时,我听见歌声了》);同时鄙视着浮泛、浮浅与浮躁:“渴望能在无人的高原/支起单车,寂静地看见/从前的地方……”(《想起》)。隐喻也存在于诗行中,那是一些非常真实的文字,透过诗行,可依稀觅见诗人灵魂独语的世界没有边际:“陀螺在小男孩手中舞蹈/舞蹈在男孩纯洁的心上”;“晨光里一只反刍的毛羊/真实地流泪”;“感伤的故事里/只有昨日黄花”;“季节的严酷/将一只飞鸟挟持于风的核心”……

  诗歌的唐朝已经距我们很远。诗歌,需要拯救。但在我们的时代,谁都不可否认,守望精神故乡的思想者是醒着的。“思想的庄稼/还要生长”(《一年又一年》),毕竟好诗总会在某一时刻开启我们的灵性。

  “纷乱的世事何以遏制喧嚣/只有诗歌”(《颂词》);“我看不见的遥远/只有可能的坚持,直到明亮出现”(《坚持》)。坐在自己的小窗前,热心地敲打自己的键盘,在优美蕴藉的短诗中礼赞仁慈与高尚,同时倾述纯粹的忧伤———在纷繁的世间做个诗人是有福的———刻骨铭心的、获得的、失落的那种“隐隐的灼痛”,其实都是一个诗人时刻迷恋的幸福。希望诗人乔浩继续在诗歌的甬道里注重自己的行走:“谁能承受这一万里逼人的湛蓝/谁就能诠释幸福”(《走自己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