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三只小猪
三只小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450
  • 关注人气:25,0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厦门晚报,这样的懒汉值得同情和报道吗?

(2011-09-04 19:06:49)
标签:

厦门

旅游

美食

    刚看到厦门网刘洁成的博文《离婚了,男人就该混成这样?》,文中那位落魄潦倒的男子让我感慨万端。

已经15年没见过的所谓“校友”,竟然因为一面之缘找上门来要钱。问其何以落魄至此,答曰老婆跟他离婚了。再一打听,原来此人8年来不找工作到处闲逛,让老婆养着,后才离婚。在认识他的人当中是游手好闲出了名。我想,恐怕是所有他能想得起来的人,他都已一一拜会了。

 

    为何如此穷困潦倒,显见是因为女人忍无可忍离开了他,让他失去了生活来源。的确悲哀,既让人同情又恨其懒惰。劳动创造财富,只要肯拉下“老脸”,去付出汗水,凭自己的劳力谋生、自立,同样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也决不会混成这样靠人施舍。可我们很多的本地同胞,平日里无所事事,海滨公园看人下棋打牌,反正回家老婆备有热饭热菜。或宁可去接受社会和他人的救济,让人痛心疾首。居委会苦心安排保安、协管员等工种,又推托怕碰到熟人,好不容易工作了又吃不了苦,“热度三分钟”,试想怎么能让外地人看得起呢?怎么能不给应聘单位先入为主的印象呢?除了发发牢骚骂骂“×你老母”,可曾问过自己有啥一技之长的谋生手段没有?为何会“沦为”弱势群体?

 

应该有尊严地活着

 

   邻居有一位中年男子“失业”多年,去年承蒙市政府的优惠政策,到海峡出租车公司当“的哥”,没几个月又回家“吃低保”了。一位认识的车队领导谈起本地人的管理,恨得牙痒痒的:“狗日的,晚上才十二点多从开元路经过,就有好几辆的士已洗好车身停在那,人已回家喝高粱酒睡觉去也。有时早上九点多了还看到车停在那…怎么赚钱啊?”不穷才怪呢,贫穷的产生有很多因素如因病致穷,这是最值得人们同情的,而不思进取导致的贫穷是最让人唯恐避之不及的。

 

   厦门无疑是一座温馨的城市,所谓美到让人不“奋斗”的城市,且有包容性。日常生活中,人们悠闲的打麻将、品茶“话仙”,在市场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穿着睡衣趿着拖鞋在买菜的小姐太太。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懒散,既让人羡慕,又为人所诟病,说厦门是适合养老的地方。有些外地人甚至声称厦门全是他们建设的,当然这失于偏颇,但也反映了他们对本地人的偏见和轻视。

 

   曾在报端看过本地一名大学生毕业七年了,还没“找”到工作一直在家呆着。试问这样怎具竞争力,一座城市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的,那么我们怎么和人家竞争?远的不谈,就说泉州吧。自我封闭更能加剧眼光的短浅,禁锢思维。很多厦门人还没坐过火车,更别说飞机。在他们的意识里,残留着中山路、开元路才是市区的“遗毒”,整日里也就在周围转悠。就有一位老阿婆活到70多岁,不知厦门有个五通。直至现在这种情况仍然堪忧,我敢说,如果把一个四五十岁的老男人放在蔡塘,他会找不着北回家。

 

   当然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一大片,有些厦门人也是非常勤快,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不凡的成就,特别是那些七十年末考上大学的知青。现在有的失业者找到工作后,立刻放弃了低保资格,理由是不想成为社会的累赘,这都是令人赞赏的。甚至有的聋哑人通过自学办起了广告工作室,盲人在家开办推拿业务,这都足以让健全人汗颜。

 

   有些厦门人最风光的时候,恐怕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人和路和镇邦路服装市场的兴起使许多个体户发了起来,生活过得很滋润。他们是第一代“大哥大”、黑鲨摩托车的使用者。但随着全国闻名的人和路小商品市场等被拆迁,这些本来学历最高只有初中的个体户也走向了滑坡,再加上“标会”的倒闭,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也因吸毒过量早已不在人世了,更多的人沉迷于在家、在外打麻将美曰“小赌怡情”,有的一家三口成了“啃老族”。随着社会注重知识和文凭,这些缺乏竞争力的本地人,逐渐被淘汰也不奇怪,可悲的是高不成低不就。

 

   市政府也一直在出台帮助本地失业、失地、失海人员的政策,在为他们的生存殚精竭虑。同时受助者理应倍加珍惜工作岗位,以减轻社会的负担,让低保去帮助真正需要的孤寡病残。“好手好脚”的!多想想如何自重、自立、自强,如何有尊严地挑起男人对家庭的重担,如何回报社会,也惟有此,才能真正的改变生活、走出困境,赢得他人及“北仔”的尊重。

 

尽量少选无益的趣闻

 

   我想起了《厦门晚报》曾报道过的那位懒汉吴清辉。这位53岁的单身汉十多年来靠低保生活,从未工作过,可笑的是他常去图书馆看养生书,注重炖梨汤“退火”,最大的体力运动是到海滨公园散步,日子过得怡然自得,不知朝代几许。如果不是春节前的一次意外摔断了腿,他可能还会继续过着他的低保生活。

 

   这样的懒汉有必要如此“连篇累牍”去报道吗?我们所说的舆论导向,就是新闻媒体应当多报道一些弘扬正气之类的东西;就是应该让出更多的版面刊载正面的社会新闻和值得称颂的感人、励志故事,这就要求编辑尽量少选或不选无聊、无益的趣闻。我看不出“懒汉”故事对于社会有任何益处或可借鉴之处,只能说其迎合了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仅此而已。即使报道了,也应当更深层次的去剖析他人格之症结,思考“厦门人”问题之所在,而不仅仅是让报道引来了民政部门的“慰问”。

 

http://blog.xmnn.cn/images/article/00/01/DA/FD.jpg

 

   吴清辉被接到养老院免费吃住后,又差点让院长气疯,厕所就在他隔壁他都不去。“从来没看见过这么懒的人,他比老人还不爱动。如果允许,他可以一天不动。”在对吴清辉的救助上,读者就产生了分歧。诚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懒汉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国家福利制度的进步。但作为一个男人,立身之本就是付出和奉献,即对社会和家庭高度的责任感。人是要有一点骨气和精神的,不该甘于堕落成为社会“寄生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和长处,抓紧时间学点东西才能与时俱进。或者勇于面对现实,放弃本地人的优越感,去从事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既能解决生活问题,到我们年老的时候又不会因浑浑噩噩而后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