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是:《快乐的理由》
“人一生下来就会哭,笑是后来才学会的,所以忧伤是一种低级的本能,而快乐是一种更高级的能力。当快乐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你甚至不需要给快乐找理由。因为快乐,所以快乐。”
在这之前,我有一种想法,就是,忧伤是与生俱来的,而快乐则有点弄虚作假。因为我选择忧伤。有时候脸上在笑,但是心里在忧伤。
快乐是什么?
只是很单纯的实现自己的愿望?
如果在现实中处处受挫,事与愿违;如果看到所爱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还能快乐起来吗?
也许,这需要定力。选择快乐的人,是懂得生活的人吧。
正如曾老师说的,快乐都是给自己和给他人的最好的礼物,而忧伤不是。
今后,我得稍微逆转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选择快乐?还是忧伤?
第二篇是:《就那样淋一场大雨》
“这个世界上,真正值得恐惧的事情其实很少,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是自己被自己吓着了。
大多数恐惧,来源于我们的想像。
面对想像层面的恐惧,我们可能永远都是失败者。因为,这种恐惧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而会被我们自己不断加工和放大。
对付这样的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抛开想像,想透一件事情的真实的后果。有些时候,当真实的后果显现的时候,我们会哑然失笑,觉得当初害怕得没有一点道理;另一些时候,即便真实的后果可能很严重,但我们已经警觉了,就可以想办法对付,这比对付想像的后果要容易多了。”
先小小喝一下彩,为曾老师的洞察眼力。
我是个挺内敛的女孩,很多事情,想得天马行空,但是没有动手去做。
为什么?原因就在于我总对于放手去做带来的结果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总觉得,不会像想像中那样美好,虽然没做。可能也试过几次,但是结果不尽如意,后来就再也不敢踏出一步了。初中时代,比较疯,上了高中后,愈发安静了。有什么活动也很少参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于是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凡事贵在参与,而我总选择冷眼旁观。因为这样子,自己没有参与其中,就不会体验到失败的那种失落感。虽然成功的喜悦,也无法体验。却还沾沾自喜,正如老子的“无欲则无失”。
上了大学,开始体验到这种思想对我的大学生活的深远影响了。很少参加班里的活动,除了必去的。很少跟同学们交流,总有种陌生人的感觉。总是泡着图书馆,孤单地走着路。(有一个朋友跟我比较好,有时就跟她一起;或者会找另外一个对我很好的师姐一起散步,其余时间都是一个人了。)
那一次,班里要拍一个DV录像,需要一些剧本,软件编辑等。我一向喜欢舞文弄墨,同时对录像软件的编辑也有点了解,于是第一次,跃跃欲试,想融入到这个集体。但是我没有抓住机会,没有跟班长说一下:我想参加。只是一直在犹豫。于是,当成果出来的时候,当大家笑着评着这个DV的时候,我的心里,有了一种孤寂。那是一种“人在闹市里,心遗落了在深山老林”的感觉。只怪自己,呵呵。
今后会尝试着,改变下自己。
说到淋雨,想到了初中经常干的事情,就是下大雨的时候喜欢不带伞就骑车回家。特找出以前抄的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下我那时的心情:
“路面的积水在我的车轮下被剪开,然后溅起来,发出撕裂绸缎的那种啸声。被车轮掀起来的水滴,像无数条小鱼撞击在我的小腿上,凉凉的使人兴奋和愉快。我第一次深刻地体味到了一个词语―痛快淋漓!”
第三篇:《对抗烦恼的一剂良药》
“躯体的疼痛可以用成就感来减轻,心灵的痛楚也是如此。劳作和劳作以后的收获,除了物质的以外,还有无法测量的精神的。对很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有价值。
当我们烦恼的时候,做一点能很快获得结果的容易的事,并充分享受由此带来的小的成就感,也许是对抗烦恼的一剂良药。
有人说,烦恼即人生,如果这句话是对的,如果人们还有可能使人生变得不那么烦恼,那就需要把人生的路从起点到终点用大大小小的成就的果实铺满。因为,对人而言,成就感可以比身体的疼痛感和一切负性情绪都更本质一些。”
我自己也有亲身体会。有的时候,闲着没事,心里头没来由地就有一阵阵的烦闷感。但我总觉得,人生不应该就是长吁短叹,总要做一些事情,来弥补空虚的心灵。
看看书,写写日记,画些小画,到大街走走,看看人群,甚至逗逗路边的流浪猫,都算是驱逐烦恼的一些小手段。用曾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做一些能很快获得结果的容易的事。
放飞自己的心灵。
由这,我想到在很多论坛很多版块上,很多人都叹:烦恼、无聊、郁闷、空虚……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整天说他们很无聊。没事可做。
也许这是因为他们没意识到,时间过得有多么飞快。人生如白驹过隙,一眨眼,似水年华就过去了。
因此,为何不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改善一下自己的心灵状况?屋子脏了尚且要打扫,心灵之家脏了又如何呢?
分享下我最喜欢的语句之一:
“做你想做的梦,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想做的人,因为你只有一次生命和一次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