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人节的多味芬芳

(2012-02-14 08:43:06)
标签:

天籁之声

节日

传统

西方

文化

情人节

爱情

婚姻

玫瑰

巧克力

杂谈

分类: 【原创】世事杂谈
   情人节的多味芬芳
情人节的多味芬芳

 
    2月14日,一个曼妙的日子又如约而至,街头巷尾早在几天前就已经飘荡着玫瑰花和巧克力的香味了,情人节已悄然渗透到了无数年轻人的心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现在西方的有些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在年轻人心里比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还要重要。
  
   记得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过:我们到底是因为失去了历史精神与文化情感而丢弃了自己的节日,还是因为放弃了自己的节日而淡漠了历史尊严与文化的情怀?如果连这一点都搞不明白,我们怎么找回自己的节日,并重新树立这些节日的魅力?
 

   我们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为什么缺乏激情,缺乏感动?我们又为什么对自己的节日充满了倦怠,充满了迷茫,不知怎样过好自己的节日。。。。。。

 

   人必须在意义中生存。在意义中生存,才会有人的生活;在意义中生存,生活中才会有激情,人生才会感到充实。这里所指“意义”,当然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追求。

 

    我国也有自己的情人节,如元宵节和七夕节。作为国人我们还是应该以自己的传统节日为重,因为这才是我们的精神与文化。
 

    文化不神秘,文化不遥远,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当中,所以我们要研究文化。“发展差异”的背后是不同文化在起作用,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西方文化的内核是个体意识,中国是群体意识,西方主要是靠契约建立起人与人的关系,中国社会主要靠血缘关系维系的。

 
    当我们高举爱情大旗,尽情享受爱情节日的同时,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浪漫的爱被现代社会无限提升,而婚姻的神圣性却被无限提升的浪漫的爱所冲淡。它警示我们:在享受甜蜜爱情的同时,别忘记用理智去建立爱、用意志去维持爱。
 

         

 

 
    天籁之声精彩推荐: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教授和恋爱婚姻与家庭研究专家金一虹的文章《情人节的多味芬芳》
 
                                    情人节的多味芬芳
 
 

情人节的多味芬芳



    一年一度的情人节又到了,自从情人节进入中国,每年的2月14日,就成了国人尝试爱情盛典的日子。
 
  从最初对获得一份浪漫情怀的惊喜,到今天情人节已成为一个不太新鲜的话题。有的说,玫瑰、巧克力已经符号化了,不再给人带来新鲜感。这个时代连年轻人都提前进入情感倦怠期了,靠这些老套的花样能激活吗?有的说,在商家的推波助澜下,情人节越来越像一次不甚经心的狂欢、一场带有游戏色彩的仪式、情人间相互表演的“秀”。它使我们对爱情的理解表浅化、空洞化——仿佛不再需要花费太多心思,只要备足钞票买上几样象征物炮制“情调”,爱情就立等可取。但也有人说,至少它让我们有一个弥漫着玫瑰芬芳的宜人日子;至少一年一度,情人节提醒着我们,爱情的浪漫需要培育,需要营造。一个热恋中的女生说,不仅情人节,每一个节日都是她和她的男朋友互赠礼品、互通款款深情的快乐日子,她希望这样的以情为旨趣的节日越多越好。说来,那些乐过情人节的朋友是在以行动告示世界:渴望一份真爱,渴望一份忘记世间烦扰的单纯愉悦的需要永远不变。
 
  诗人艾青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唯有爱情永远年轻!
 
  爱情的基石既古老且恒定:男女相慕、相吸、两情相悦、心心相印;永远年轻的是爱情的表达模式和演绎空间的无穷变幻。中国亦有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式的直白率真,到文饰粲然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式的含蓄唯美。不过,以往国人爱情的表达方式不管怎么演变,几乎都是个体性的私密行为。而最近这20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一年中的同一天里、用类似的方式(买花还是买巧克力)、抱着相似的念想(为另一半送上一份久违的浪漫)、怀着相同的渴望(获得荡漾在爱意中的快乐)却无异于一场嬗变——私密性的个体行为变为集体地释放平日深藏心中浪漫的仪式。可以说,过情人节看起来是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模仿,实际上反映了我们中国人情感表达方式转型的需要。
 
  商家自然会以其敏感捕捉商机,在情人节制造的“爱我就送我……”的商品推销模式,因此情人节也弥漫着浓浓的商业气息,这并不奇怪。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与商业性创意并行的,是人们情感需求驱动下的文化创造力。两股力量中更有意义的是人对情感空间的创造性扩展。比较有意思的是,从西方传来的情人节,到东亚后有了新的演绎形式。比如,在日本、韩国还有我国的台湾地区,青年男女还创造了过“白色情人节”的新习——2月14日不再是固定男性向女性赠礼示好,而是女性主动向心仪的男性们赠送巧克力。一个月后的3月14日(即白色情人节),接受女性抛来的这份心意的男性向女性回礼。我曾思忖这样的行为有何意义?这样的习惯又是如何形成?一个女生回应我说:你想,所有的文化都要求女生被动,一年中唯有这一天你可以主动示好,而且不用担心被拒绝、被嘲笑,为什么不呢!我想,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变数,它创造一个新的“习俗”。
 
  尽管情人节不再专属年轻人,但年轻人永远表现出更大的创造力。不要小看这种近似“玩闹”的创造,它在不经意间就解构了男追女受的固定格局,把爱的主动权平等地给了男男女女。
 
  有意思的创新还有“友情巧克力”之说。这一天巧克力不仅可以送给情人,还可以送给友人(送给意中人的巧克力又叫“真命巧克力”)。一方面爱情在“浓缩”浓情蜜意,一方面爱情又在一波一波地向外洇染,爱情和友情混合在一起,情人节弥漫的已经是一种复合式的芳香、多味的甜蜜。也因为情人节的盛行,办公室文化中多了一项年轻女性的“人气PK”——暗中比赛谁在这一天收到的玫瑰花多。这当然给人带来微妙的心理压力,不过,可喜的还有那些善意的化解。我曾在网上看到一男青年买了一桶玫瑰,给同一办公室的女性——无论年轻还是不年轻——一人赠送一枝,亦在现实生活中亲眼看到一单位领导为每个女同胞送上一支玫瑰。情人节也变成了你表达善意的时节。你不知道生活中会萌生哪些新的尴尬,但周围总有善意来为你补救,因此创造了新的美和新的善。爱情从来不应独行,有友情、温情相伴的爱情才会永远年轻。
 
  在情人节没有收到巧克力、玫瑰是一种尴尬,有“友情巧克力”、“友情玫瑰”来化解;过情人节没有情人又是一种尴尬,又如何化解呢?网上见“没有情人的情人节”的大量跟帖,尽管“一个人流连花好月圆”“多少会有落寞的感觉”,但没有太多的忧伤,因为“意外收到安慰的卡片”,因为还有“是否有我未知的情缘”的明天。听说韩国还有在白色情人节后一个月,即4月14日过“光棍节”的新习——那一天,没有收到意中人回馈的青年人会相约一起去吃炸酱面。为什么会选中炸酱面?“因为它没情调,但实在啊!”一个韩国大男孩说。多么有趣的解脱方式,多么睿智的游戏!多少年来重视目的取向的我们总是轻看和菲薄游戏精神,甚至认为情感生活中的游戏成分会冲淡责任,冲淡爱情的力度。当然,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方式以强化对爱情中责任的认知,道德感的培育(那是另一个重要的战场),但是情感、交往中的游戏成分,不仅给人们带来非功利的单纯的快乐,也在培育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中也许情感会失意,也许会遭受一连串的挫败,但人人都可以乐观、洒脱和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任何尴尬你都可以笑着化解。培育友爱温馨、积极向上的现代心态,这是现代节日的功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