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热闹背后多重滋味

“汤圆热,花灯俏,庙会闹,又是一年元宵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宵节是爱情的节日、狂欢的节日、团圆的节日,而今,元宵节与现代社会正进行着多方面的碰撞与融合,透过节日表层的热闹与喧哗,体会其背后的温情与尴尬,或许,能够品出另一番滋味。
爱情篇:元宵节原是中国“情人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在传统社会里,最重要的节日元素元宵与花灯以浓烈的乡土气息见证了千姿百态的爱情,而今,它们如何寄托和传递现代人的情感?
随着元宵节的来临,夫子庙西牌坊内,陈淑华老奶奶的传统手工叠元宵迎来了大批客人,他们家在夫子庙卖叠元宵50多年了,现在传到了第三代,原汁原味的元宵深受市民青睐,队伍一排就是几百米。有意思的是,在长长的队伍中,记者发现了不少年轻情侣的身影,原来他们把元宵作为互赠对方的节日礼物。一些年轻人告诉记者,平时巧克力吃腻了,元宵节吃着恋人赠送的元宵,自然是一种别样的滋味。
春节期间,秦淮灯彩艺术大师曹真荣和女儿一起制作的数千盏牛灯供不应求。据介绍,今年灯市,卖得最俏的要数新创的金牛手扎小花灯,小金牛昂首翘角,喜迎新春,煞是可爱。元宵节前夕,记者注意到,一些情侣在夫子庙,最喜爱的就是买上一盏牛灯,作为爱情的礼物赠送给恋人。在夫子庙广场上,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到处都是一对对情侣,很多女孩头上戴着男友赠送的牛角灯,显得俏皮可爱。一些年轻人说,平时收到的都是鲜花,在元宵节,收到一盏牛灯,爱情的滋味更加淳厚。
其实,元宵节的爱情色彩,在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的冲击下,已经微乎其微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元宵节其实就是中国本土的情人节。不过,当我们看到元宵节上情侣们的身影时,我们感觉到了一种传统的回归,或许,我们无法要求元宵节完全复原传统社会的爱情主题,不过,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的审美趣味,进行一些有意识的挖掘和包装,重新焕发这个古老节日的爱情色彩。
狂欢篇:在现代社会塑造时代精神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具狂欢色彩的节日,不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元宵节的狂欢色彩在现代社会中日渐消退。今年的元宵节是其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之后的第一个元宵节,人们自然更加期待在这个节日中真正体验狂欢的张扬恣肆。
不过,遗憾的是,我们在元宵节中体验到的常常是人满为患的喧嚣感。以南京为例,这些年来,我们对元宵节的记忆可能就是夫子庙的灯会了,伴随我们的常常是人山人海、“前心搭后背”的拥挤和劳顿,很多人去夫子庙,甚至可能看不到花灯,充斥眼前的只是汪洋大海般的人流。
与此同时,元宵节往往成为商家的节日,大众参与的机会很少,热情自然不高。元宵节的狂欢色彩,在商家看来,当然是积极的商机,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元宵节的商家活动,与圣诞节、春节等节日并没有鲜明的区别,无非就是打折促销,在春节和情人节的夹击之下,往往是不温不火,很难形成高潮。
在西方社会,狂欢节是人们一年中最为欢闹的节日,节日期间,各种花车游行、乐队表演、选美比赛、化妆舞会等活动令人眼花缭乱,人们纷纷涌上街头载歌载舞,纵情狂欢。习惯于内敛与含蓄的中国人,如何在属于自己的狂欢节中,阳光自信地纵情欢乐,现代人的情感生态,如何在元宵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考题。
我们注意到,在南京,元宵节期间,在政府和各社区的组织下,一些民俗活动和社区演出活动开展起来了,很多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狂欢色彩。不过,这些活动或者显得太过集中,尤其是精神核心往往显得斑杂和涣散,很难真正体现出狂欢娱乐精神。
因而,作为中国的狂欢节,元宵节应该在精神气息上,促进与现代人情感与生活的默契与勾连。在与现代社会的碰撞与融合中,逐步吸收融合一些现代元素,尤其是表现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真正表现中国人的率性与阳光、激情与忘我,并以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狂欢色彩。
团圆篇:民俗与现代生活更多融洽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元宵节的团圆祝福主题,是我们所熟知的。元宵节期间,记者在南京湖南路狮子桥、郑和公园、甘熙故居等地举办的传统民俗活动中看到,众多民间艺人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很好地表现了团圆祝福主题。
元宵节前夕,郑和公园举办艺术嘉年华活动,脸谱、剪纸、皮影、铜雕、烫画、砖雕等吸引了2000多市民。京剧脸谱艺术家颜蕾的脸谱和葫芦作画赢得了众多市民的喜爱,在京剧脸谱创作中,除了传统的红色之外,颜蕾巧妙地糅进了蓝色、玫瑰色、浅绿色等。他认为,元宵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也是一个迎接春天的节日,丰富多彩的颜色,预示了春天的美好,也更能让现代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剪纸艺人陈耀春节期间一直在南京湖南路狮子桥参加民间艺人的展示活动,他的富有草根气息的剪纸受到了游客的追捧。昨天元宵节,有一件事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家兄弟六个,分散在各地,大的80多岁,小的60多岁,大家拖家带口,相约聚在一起,剪了一张张小家庭、大家庭的全家福,那融洽的气氛和浓郁的亲情,让他非常感动,一把剪刀也似乎更加增添了灵气。他的感受是,剪纸一定要反映现代人的情感需求,才更有生命力。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精神如何与现代生活实现精神气质上的“接轨”?这些民间艺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一定的努力,当然,这种努力还是微观的,被动的,如何进行一些学理性的反思和创新,将是我们共同面对的主题。(来源新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