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为什么爱打人?

(2009-05-22 13:12:26)
标签:

孩子打人

攻击倾向

委曲

认同

关注度

育儿

分类: 有感而发

宝宝一岁8个月了,以前左领右舍的人都说他有礼貌,是个可爱的孩子,可是最近却有意无意动手打人脸或是胳膊。

今天,邻居小朋友来找他玩,两个人最初玩的很开心,互敬互让的,大人夸他俩懂事了长大了。可好景不长,宝宝突然伸手去打弟弟,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打了弟弟两次。虽然大人都不理他了,他也抱了抱小朋友,但还是又一次伸出了手……

宝宝以前是打自己,现在变得打别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在网上搜了些素材,整理下来,送给和我一样有困惑的妈妈们,希望我们可以有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宝宝健康成长!

宝宝打人只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感情。这种行为叫作攻击性行为(或称侵犯性行为),往往是两岁左右的儿童,特别是男孩的常见行为,也可以说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特点,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比如婴儿生气、情绪发作时,会把东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妈妈晚来了几分钟,宝宝会一把推开水瓶……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攻击倾向可以转化为成长过程中的力量,转化为忍耐、坚毅等积极的品质。

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类: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指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例如,有意打另外一个宝宝,惹他哭,这属于“敌意攻击”;如果在争夺玩具的过程中打了另一个小朋友,则属于“工具性攻击”。

当出现争端或为达到某种目的向父母示威时,两三岁的宝宝通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身体攻击越来越少,会逐渐改为戏弄、奚落、说坏话或叫绰号。3岁左右的宝宝还不能判断对方的意图,只是简单地将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当成对手。
动手打人的这种表现,往往是婴幼儿成长进步的标志,这时期是宝宝独立、自信、意志、想象力等行为发展的关键期。也就是常说的婴儿第一反抗期。宝宝时时处处要体现自己的独立和自主,向别人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能够得到满足,常常表现以‘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但也需要家长的帮助与爱抚,宝宝发脾气也是希望引起家长的注意,证明他的存在。
宝宝打小朋友,动机和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为了得到大人和小朋友的关注;
2.为了和小朋友交流,但又没能学会恰当的方式;
3.宝宝有些负面情绪无法表达,所以表现为攻击行为;4.模仿。
家长对宝宝合理的限制还是需要的,但孩子的感情可以让他表现出来,不能强行压抑。要想让孩子容易顺从家长的安排有一点非常重要,即家长应该经常和孩子一起玩耍、交谈,了解和尊重他们的意志和兴趣。要让小儿知道你对他很在意,这样孩子容易变得顺从。
家长对待宝宝的这个问题上,可注意这几方面:1、当孩子在发脾气时如果不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允许他的发泄,过后要让宝宝说明原由或帮助宝宝判断对与否。
2、允许宝宝做一些他喜欢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加以鼓励、保护、引导,促进宝宝智能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3、如果宝宝打人,家长要坚决制止,并对被打的人要表现出更多的关心,让宝宝理解这样做是不对的。
4、对于宝宝出格的行为和要求,可采取分散注意力、淡化他的行为以及在适当的时候说"不"的办法处置。
5、宝宝做的好的事,要及时地表扬或奖励,相反要讲道理、批评和惩罚如:不买玩具、不上公园、罚站几分钟等。随着宝宝长大,心理能力逐渐发育,会越来约好 。明白告诉孩子哪些是危险动作,例如:掐脖子、用力推撞、拿尖硬的东西戳人、砸人等,这些危险动作绝对不可以做,否则将受到严格处罚,如:禁止看卡通、几天不能玩玩具……

「打人」是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

两、三岁的孩子感到挫折或受到忽略时,紧张或愤怒的情绪就会油然而生。「这种紧张又不知如何适当宣泄的怒火,就是所谓的『发脾气』。」美国亲子教养专家珍妮波兰(Janet Poland)在《孩子难缠,怎么办?》(The Demanding Child,页155,新迪文化出版)书中指出:「孩子本来就不及成人成熟,比较不知道运用智慧及经验来应付紧张情绪,所以经常不当的表达愤怒。」打人,是孩子回应外在问题的最原始方法之一,也是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成长发育的一些因素导致打人

1.宝宝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事事都是“我”字当头。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干,于是动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打。

2.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3.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说不清楚、别人没有照做,情绪不好,就打人。

4.喜欢看别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后哭的样子,缺少同情心。

5.看电影、电视上有大人打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6.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仔细分析,小朗今天就有这种原因,因为大家过于关注乐乐,表扬乐乐)

二、身体、环境发生变化导致打人

1.一些生理因素导致烦躁,比如在饿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况下,打人就比较多。

2.生活变化大,不适应。比如,搬迁、换保姆、上幼儿园等。不知怎么回事,又不会表达,于是挥动手臂,无目的地乱打。

三、父母的态度也决定着宝宝的行为

1.对宝宝冷漠、经常拒绝他的要求、无视宝宝表现出的“暴力”冲动,这样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带有攻击性的孩子。因为他们总是挫伤宝宝的需要,在幼小心灵中埋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种子;

也有的父母过于严厉,靠体罚来约束宝宝,更让他懂得了如何才能伤害他人;

或者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宝宝开始打人的时候没有严厉制止,甚至觉得被宝宝打不算大事,一味纵容宝宝,使宝宝形成了打人习惯。

2.家庭成员间发生分歧时互相攻击、哭叫、打闹、吵架也会对宝宝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宝宝树立正确的榜样。

那么,宝宝打人后怎么办呢?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父母不能对宝宝的“暴力行为”视而不见,要立规矩,这并不是一两天就有效的,但早立早好。要告诉他打人不好,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孩子,反复地讲,具体地讲,会有效果。

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要严肃地告诉他打人是不可以的,孩子会懂得不可以的含义,出现孩子打人情况时,可以有一些惩罚措施,例如告诉孩子因为打人别人不再理他,可以5-10分钟不理他,但不要大声训斥或打骂孩子,孩子打人时也不要笑或作出夸张的动作,以免孩子误认为好玩儿而强化其行为。

其次不要体罚宝宝。当宝宝打人时,父母千万不能用打宝宝的方式来惩罚他,最好“冷处理”——把正在哭闹的宝宝放在一边,告诉他父母很爱他,但必须等他哭完后再和他说话。这样的话只说一遍即可,不要多说,更不要向宝宝过多解释为什么。当宝宝情绪激动时,应避免出现越讲道理越僵,以致父母失去耐心的情况。

如果宝宝能表达,就要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也许他说不清楚,大人要帮助他表达清楚,然后帮他分析。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

第三,积极的鼓励不可少。父母应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宝宝的良好行为给予鼓励。尤其是那些平时习惯打骂、呵斥、批评宝宝的父母,更应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给他模仿的“榜样”。鼓励能够强化宝宝的良好行为,使宝宝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情感,促进向上发展。父母应对宝宝充满信心。

第四,父母应注意自己的反应。当宝宝在家里打人时,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尊严,不能对此一笑了之,甚至开心地享受宝宝发脾气时别样的可爱之处,更不应主动逗宝宝发脾气、打人。让宝宝感受到,自己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他人正常的反应是什么。时间久了,宝宝明白这种行为不被人接受,自然会有所改变。

第五,为宝宝提供非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条件。如果明知宝宝自尊心脆弱,就不要拿他的弱点与其他宝宝的长处相比;多了解宝宝的需要以及独到之处,从他能接受的角度尊重宝宝;让宝宝独立做事情,担负一定责任,使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经常说“相信你能行”、“你能做到,再努力一下”、“妈妈为你骄傲”之类的话,以此打开宝宝的心扉,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感到被爱,被注意,帮助他成长。

第六,平时多关注宝宝的需求,一是要关心他的病痛,疲倦,饥饿,尽量替他解决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高他的能力。由于能力差,做不好一件事,比如:拼图拼不上、踢球踢不准等。这时可以帮助他做好这些事情。并在以后着意训练。他能力强了,事情做好了,高兴了,自信心强了,也就不会去打人了。
第七,孩子冷静下来后,多问几个“是什么”和“怎么样”。“有什么东西正让你觉得很烦恼呢,你觉得怎么样?”看看能否找出孩子烦恼的根源,并帮他找出除了打人以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说教对于任何年龄的孩子来说都是没有效果的,因为说教会让他们觉得他们不够好。   
第八,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尝试拥抱他们一下,然后把他们带走。这样你既让他们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又向他们表示了关爱,拥抱并不代表纵容孩子问题行为。  
第九,尽管蹒跚学步的孩子还不完全懂得语言的意思,你仍然可以使用语言,比如一边将他们拉开,一边说:“打人会伤害别人,咱们想想别的办法。”  
第十,如果孩子打你,放下他们并马上离开房间一两分钟,一句话也不要说。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对行动的理解要比语言深刻。   
十一,如果学龄前的孩子打你,要决定自己怎么做,而不是想法控制孩子。让他知道每次他打你,你会立即离开房问,直到他答应礼貌地对待你。在你告诉了他一次之后,就要一言不发地坚决行动——立即离开他。随后你可以对孩子说:“真的很痛。”或者说:“我很伤心。如果你愿意道歉,我感觉会好很多。”不要苛求或强迫孩子道歉。这条建议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孩子知道如何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人们往往不会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我们可以通过宽容的方式告诉别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对自己表示尊重。  

 

了解「打人」的原因

一、表达不当:

精力充沛、体格强壮的孩子,和其他同伴玩球、溜滑梯时,常把别人压倒、撞倒或推倒,其他孩子认为这叫「打人」。其实,这是他「示好」的行为,他并不喜欢攻击别人,他还是喜欢和大家一起「玩」。

二、不能自我控制:

冲动易怒的孩子,疲倦、饥饿、想睡时,比较难以自我控制,需要爸爸、妈妈或其他成人从旁协助,及早安抚情绪,并再三提醒:「打人是很不好的行为」。

三、遇到挫折,不知如何处置:

坚持度较高的孩子遇到无法自我完成的事情时,常以打人表示其挫折感。例如:积木每次叠到第五块就垮下来,饮料罐怎么样也打不开,七巧板拼不回最后一片……,你必须在他失去耐心前帮助他。否则,孩子很容易因此发脾气。

四、要对方服从:

两、三岁的孩子与玩伴之间的游戏规则,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规则。想跟我玩,就要听我的。」双方一旦意见相左,就大打出手了。而打赢者,可以让对方「服从」,和他继续玩下去。手足之间几乎天天看到这类争执的画面。

五、有样学样:

「不快一点吃饭就打你喔!」「再哭,就打你。」孩子和玩偶的对话,也间接显示出生活中,成人与他的互动模式。要这孩子不打人,有点难喔!

仔细观察孩子「打人」的原因,有时候是「表达不当」,有时候是「受到忽略,想吸引注意」、「遇到挫折,不知如何与人相处」,也有可能是「希望对方服从于他」,或者是「从生活中的成人身上学习而来」,所以为人父母,得多留意自己的言行啊!


建议:
1、孩子打人后,家长不要再去打他,“打”这个办法并不能制止孩子打人的行为;

2、如孩子有打人行为,密切监督他。当发生纷争时,要及时调停;

3、孩子一起玩时,在旁边观察一些天。当他要打人时,马上用手拉住他的手,对他说“不可以打人。去和小朋友说,你要干什么。”如果孩子想争辩,捂住他的嘴坚持说不可以打人,之后,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选择“你想荡秋千,还是想踢球”

4、如果没来得及调解,孩子已经打人了,要马上拥抱他,并且说“是不可以打人的。”注意,一定不要忘了去抚慰被打的孩子。

三、鼓励孩子认错:

知道不可以打人,可是还是打了,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因为抢玩具而打人,可是问是谁打谁,孩子却不承认动手打人,直说:「不是我!」这时候建议让孩子「先道歉」,再把孩子带离现场;并严正的告诫孩子:出手打人将使他不能再到公共场所和其他小朋友玩,除非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与行为。

另外,鼓励孩子认错。唯有认错,才有改错的可能。告诉孩子,即使他犯错,只要改正,永远是爸妈的好孩子,爸妈还是永远爱他。

四、把「对不起」、「没关系」挂在嘴边:

不管和谁玩游戏,只要发现自己碰撞到别人的身体,一定要马上说:「对不起」;别人不小心碰撞到自己,就说:「没关系」。记得:不可以「举起拳头来打人」。同时告诉孩子,如果爸爸、妈妈发脾气,做出打人的动作,你也要提醒爸爸、妈妈:「不可以举起拳头打人」,而且「生气容易变老喔!」

五、当个微笑爸妈:

和孩子在一起,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事。进家门前,先整理一下情绪,把工作杂事抛在门外,把心交给孩子,全心全意当孩子的「微笑爸妈」!

六、以拥抱传递关怀:

多给孩子拥抱,不论他是一岁或已经十岁。拥抱传递的关怀,永远受用!

七、亲子共读聊心事:

上床前,共读一段温馨的故事;合上书,聊聊一天的欢乐与不快。这是一天中心情最平静的时刻。想想,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少发了几次脾气?打人次数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先让孩子检视爸妈这一整天的「脾气」,再请孩子说说自己这一天为什么发脾气?下一次如何不生气、不打人?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鼓励孩子:不任意出手打人。叮咛再叮咛,或许三个礼拜,打人次数少一次,三个月少五次,改变虽慢,但是,孩子确实进步了,甚至三年后,根本忘了「打人」这行为。这是教养路上,亲子之间一把看不到,却永远约束言行的「尺」!

孩子打人,是无意?还是有心?是习惯?还是模仿而来?还是得先了解孩子打人的动机,才能进一步有效的协助孩子克制脾气,改正动手的习惯,孩子打人的行为才会相对减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