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面对忙碌的法官

(2010-10-03 23:44:35)
标签:

杂谈

   博主说明:这是一篇写于一年多以前的文稿,今天看着还未过时,故,刊载于此,与网友分享。

   

   本周,由于大量案件集中开庭,我从周一至周五连续五天都往法院跑,其中有两天是一天开两个庭。要问我的感受是什么?一个字:“累”!

   可是比较起法官忙碌的工作,又觉得自己这点工作量实在不算什么。

   本周三(5月13日)下午,我在全国收结案件最多的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先是在下午三点开了一个庭,至下午四点半结束。由于在五点半还有一个庭前调解的案件,我便没有离开法院,而是留在了法院。平时,由于工作忙碌的关系,没有时间认真看一看法院,能有那么一点时间认真看看来往于法院的人们、看看法官们忙碌的身影,倒也别有一番感受。

  各位网友当中不知道谁去过法院,现如今的法院(就北京城八区法院而言)那来往人数之多,在我看来也决不亚于一个超市的流量。看着这些忙于打官司的人们,我忽发其想:“不知道这年头怎么了,官司怎么这么多呀?”

   官司多了,法官就忙。您能知道法官忙到什么程度吗?告诉一个数字吧,吓您一跳:在北京的朝阳、海淀法院,有许多承办民事案件的法官每年办理案件的数量不低于600件,最高者可能超过千件。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意味着除去法定节假日,每一个法官平均每天要办理2-3个案件。所以就难怪我们常看到一个法官一天会开四五个庭的情况了。对法院工作稍有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法官开完庭不等于案件的结束,他们还要回去研究案情,要考虑怎么进行判决,然后要写判决书……而在开庭前,法官们要了解、熟悉案情,对重大疑难案件该要事先写出审判提纲、确定审理方向……所以,法官工作累呀。有人说他们是白+黑、5+2的工作方式,就是白天加黑夜、平时五个工作日再加周六、周日的工作方式,我觉得一点都没错。没看见报纸登的吗?有的法官积劳成疾,都累死了。

   由此,我深深体谅法官们的辛苦工作,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充满了敬意。

   同情归同情,但当自己遇到那些因忙碌而不能认真审理案件的法官,我还是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本周四(5月14日)上午,我到某法院派出法庭去开庭,通知我们的开庭时间是十点。根据我平时的工作经验,通知我们在这个钟点开庭,一定是法院在此前还会开一个庭。当我们到了法院以后情况果然如此,承办法官的确在忙着审理另一个案件。等到她忙完前面一个案件,也正好就十点了。我们被叫进法庭的时候,上一个案件的当事人还在签署开庭笔录呢。见此情景,也不由心里再次一动:“法官真忙呀”!本来自己对法官的这份忙碌,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之心,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一下子又引发了自己对法官因忙碌而不能认真审理案件、保证案件质量的担忧。

   由于书记员在忙着上一个案件的笔录签署工作,承办我所代理案件的年轻女法官就一个人边审、边自行进行着记录。案件事实比较简单,是一个离婚案件,所以法官仅对基本事实作了一些审查,便宣布进入辩论程序,至此,从开庭到法官宣布进入辩论阶段,前后还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

虽然该案是一个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但考虑到该案当事人婚史已经有30余年、且我的女性当事人已年近六旬、离婚对其晚年生活有重大影响、出现婚姻纠纷原因在于男方有第三者等因素,我作为被告(女方)的代理人对法官以如此简单的方式审理此案还是提出了意见、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我认为案件中离婚的原因、过错责任在谁、双方感情的现状、有无和好可能、双方财产状况等等案件事实尚未查清,我方当事人也还需要时间进行举证,且当事人申请法院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在此情况下,怎么就可以开始辩论呢?辩论的事实基础是什么呀?……结果可想而知,案件审不下去了。因为承办法官约的另一个案件的当事人已经在庭外等候开庭了。

  出于不得已,法官只好另行安排开庭时间。

  走出法庭,我就和同事议论,如果法院这样审理案件,怎么可能保证案件质量?一桩30多年的婚姻,在这位年轻法官的手里似乎通过几十分钟的审理就可以了结了,这也未免太过草率了吧?可同事说了,人家法官也许根本就没想判离,干嘛那么费时去审呀?但我认为即便是准备判决不离,如此草率审理案件,对原告也是不公的呀。

    这个案件的结果会怎样,我还无从判断。但就案件事实而言,我认为涉案当事人的婚姻还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感情确已破裂、非判离婚不可的程度。

  我期待着承办法官下次开庭的努力工作,也期待一审法院的公正判决。

  在这里要对我们这些可敬的法官说:工作忙可以理解,但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