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孙过庭《书谱》有感

(2010-06-27 06:43:34)
标签:

书法

书谱

书家

孙过庭

文化

分类: 书法艺术

书老贵乎神,书少贵乎精
——读《书谱》有感




前言


    孙过庭《书谱》一直以来在书法理论研究草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学习书法,欣赏书法,书法心理学,书法美学等众多方面给出了古人认识和观点。我阅读完这篇文章,并且结合自己学书的点滴,觉得孙过庭的观点穿越了时空,给了我许多启示。与古人思想的贯通,是悟,是醍醐灌顶。带着这学习的机缘。

学书要贵在坚持


原文摘引: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锺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学书贵勤,四个字虽简单,但是道出了朴素的道理,没有勤奋地练字,就是靠着聪明,高的领悟能力,也只能学个皮毛,进入不了书法的殿堂。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善书者没有一个不是勤学苦练得出的。王羲之临书墨池;颜鲁公之张旭十二议;赵孟頫日书万字,而明代董其昌科举由于字不好而勤学苦练书法,终成一代大家。勤奋加上悟道是书法技艺提高的一个必然过程。因为书法的前期不是修身养性。而是“活受罪”。因为在“活受罪”中才能感受到书法的功力和美。所谓吃得苦中苦。才有可能成功。我们看现阶段有许多人对书法的认识有所偏颇。他们认为书法就是表现兴趣和心境。我认为,在学书的初级阶段,如果把书法当成抒情达意而随便写写,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没有经历过寂寥的练习,就达不到心手相协的自在境界。


书法美体现在自然的变化

原文摘引:观乎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牍,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効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何谓之美。美不是单调,美不是花哨,美是一种气质。美来自于自然。观夫古代之书论,对于书法的形式美都套用了自然之用词。骈体的对仗,加强了气势;比喻的例证激发了联想。古人通过了对大自然的观察懂得了书法艺术的美和丑。我少时学习书法,不明白什么是线条的筋,什么是骨,什么是肉,什么是神,什么是轻重缓急。变化中符合着大自然的规律,字在舒展中暗合自然之哲理。书法的美实际上是一种心的体悟。“心动神疲,守真志满”。心的动,才有了喜怒哀叹。我们写字时候,要考虑到笔法,结构,章法,气韵……这些都要符合大自然的气韵,才能够获得真正心灵上的愉悦和自由。正所谓,一画,起伏于峰杪,而积点成画,乃成字之千变万化。书法的美蕴含着宇宙之哲理。这样书法才有和谐美感,合乎自然之规律。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原文摘引: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捡;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
学习书法的时候一定要察精拟似。当时我自己简单地认为是看帖仔细,临写要象。其实,当时的观点还是肤浅的。察精拟似实际是治学方法和态度;从书法上说,这是书法学习的态度,是敬畏,也是传承。我们对历史上得到肯定的书法作品要有着敬畏之心。“察之者尚精”,要求我们学习古代优秀作品时候,通过作品体会到古人所表达的情感;从作品的章法中,获得古人透露给我们的东西,达到气息的贯通;而“拟之者贵似”是要我们敬畏地学习手中法帖,从而达到与作者同样的艺术效果。临写古人法帖不是僵硬地一笔一划地机械重复。孙过庭的意思是我们要通过临习中获得古人的东西,眼心手相一,这样才能够改掉自己的毛病。我们一直所说的“习气”,是我们不经意中的一种书写习惯,通过学习前人优秀的作品,临摩古代传承下来的法帖,自然而然地改变自己的习气,这才是“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真正含义。

书老贵乎神,书少贵乎精


原文摘引: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我想以这一段作为我的结束语,也将以这一段作为对书法心理探索的开端。书法学习有着两大类人群。一类是呀呀儿语的儿童少年;一类是经历过酸甜苦辣人生的老者。两类人群对于学习书法有着不同的心态和体悟。懵懂少年,当拿起毛笔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即将面临着何种痛苦。从横竖撇捺笔划训练到字形、结构的练习……这些练习伴着他们度过纯真童年,使他们失去了许多童真的快乐玩耍。所以学习书法的儿童很多,但是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坚持下来的孩童有着其他孩子更强的毅力,或者他们的悟性更高等等。所以这些孩子的临摹能力特别强。我们看到的孩子们的楷书作品写得相当好。因为他们就是一张白纸,没有受过其他东西的污染。从那时候起,他们慢慢建立了临帖时带来的美的形式。
老年人初写楷书或者临摹东西会稍逊于孩童,而且有些书家的临摹还没有孩童们写得这么像。我认为这实际上与老年书者的丰富阅历有关。他们有自己的固定程式,他们对自己的美学观已经形成了定势。所以要求老年书者临习法帖,往往会带入他们自己的意思,而左看不像。
所以,越是能够出成绩的书家,往往越是在老年时候改变自己固有的程式。因为人们对于美有着不同的观念。如果能够自己走出去,才能够获得自身的进步。故此许多老书家自然而然地改变原有的套路,书写近乎趣味性的字,宁静的字,或者奔放的字……从这些字中,能够感受得出他们历尽沧桑的丰富多彩的笔路历程。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书法是要富于变化的。我们不希望千人一面,那不叫艺术;我们也不希望不符合规矩的信笔,因为那样没有传承也没有法度。纵观许多优秀的书家在年少时候就刻苦练习书法,这是他们的“童子功”功底;青年时候他们遍临众家,这是他们眼界提高的保证;而在特定时候自然而然地转到自己的艺术面孔,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米芾和弘一就是这样杰出的代表书家。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峰,是自己从小的努力加上自己对美的感悟一种过程。在这过程中,书法一定会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