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的故事(10)——怀素种蕉学书

标签:
书法草书自叙帖王公大人怀素洛阳文化 |
分类: 书法艺术 |


回到家中,除了做一些简单的劳动之外,他还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最喜欢的书法艺术中去。练字需要几项最基本的开销。墨水不成问题,甚至于用毛笔蘸水练字也完全可以,难办的是纸张。唐代的纸价不能算太贵,但是,怀素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加上怀素喜欢写草书,以他须臾之间能纵横挥洒千万张的劲头,购买纸张实在是一大经济负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怀素可以说是用了不少心机。首先,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他在自己的居处附近,种上了大片芭蕉。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大而宽,就像一张宽大的宣纸。既可以放开手脚,任意挥洒,又可以反复书写。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等到大片芭蕉长成之后,怀素就因此为自己的住处取了一个十分富有诗意的斋号--"绿天庵"。传说怀素种植的芭蕉一共l万多株,也许是传闻吧。但是怀素以芭蕉叶作为书写材料勤奋练字的故事广为流传,甚至成为画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个题材。现代著名油画、国画大师徐悲鸿、李可染都画过怀素书蕉图。
嗜好喝酒与擅长草书,是怀素最大的两个特色。"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也许饮酒是引发他的草书创作热情的一个诱因。20岁的怀素,书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是书堂寺,也不仅仅是永州城,整个湖南都在流传着怀素的名字,李白曾诗云:"草书天下称独步"。这时候的怀素,再也不是一个穷和尚了,他更不须再用芭蕉叶代纸练字了,甚至于他由一个拜遏当代名公的角色变为人人争相求见的名人。书法在唐代是广为社会重视的一门艺术,自上而下,好书之风几乎遍及整个唐朝,因而善书之人也受到社会的重视,而名人的书法更受到人们的爱戴。但是,他决不满足于只在南方展示他的才华。他有着一种欲望,那就是闯荡都城长安,在那里求取功名。而且书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往往需要名师的指点,当时名振一时的书法大家多集中在京城,且京城文化景观繁多,书法作品随处可见,这对于开阔眼界大有稗益。
怀素早就听说,有一个叫邬彤的人,是张旭的学生,也是有名的书法家。也许从他那里怀素可以追寻"草圣"成功的秘密。于是,他就打听到了邬彤的住所,认真地拜邬彤为师,向邬彤学习笔法。有意思的是,邬彤传授书法要义并没有条理与系统,多属于随机点悟性的内容。有一天半夜,邬彤突然对怀素说:草书的"古势"很多,只有王献之的草书奇特。太宗皇帝以为王献之的草书如凌冬枯树,寒寂劲硬,不置枝叶。自此以后,怀素对于王献之的书法倍加关心,学习他的"劲硬"。
颜真卿信奉佛教,喜欢与僧人往来,又与邬彤一同向张旭学习书法,加上他为人敦厚,因此,这就注定了怀素这次与颜真卿相逢,一定会有所收益的。事实证明,颜真卿与怀素之间曾进行过书法的切磋与交流。有一段记载,说明了两人之间的这段交流:
怀素回答:"邬师认为,从折钗股中可以体会草书的笔法。"颜真卿听了,微笑不言。
自此,他很久没有和怀素谈论书法。
怀素怅然,欲辞颜真卿而去。
颜真卿没有挽留,却冷不丁地冒了一句:"你以为屋漏痕怎么样?"
几天的沉寂,到现在怀素才恍然大悟:雨水随着漏屋的墙壁婉蜒而下,由于墙是泥质,水滴由于自身的重力在往下滴淌的过程中,受到泥的吸引与牵制,不能迅速下行,形成凝重、曲折之美。这是书法避免流于圆滑无力增强凝重感的有效途径,难道不是草书的诀窍吗?
颜真卿又问:"你自己又有什么心得呢?"
怀素随口而答:"贫道观夏云多奇峰,因风变化,没有常势。从夏云随风中,我领悟到了草书的变化不居。这种变化到了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笔画间的牵丝,就像墙壁的自然裂缝,一一自然,完全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颜真卿听了怀素的一席话,不仅感慨万千:"哎!草圣的奥妙,历代不乏高人点拨。只是你的高见,我确实是闻所末闻的啊!"从颜真卿的口气来看,他对怀素是极为赞佩的。
也是他生命里程的总结,艺术成就的鉴定。在洛阳逗留一年多,怀素南下,回归故里。不久又开始在南方游荡起来。
小草干字文》也许不是他的绝笔之作,但却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他的自署落款最晚的作品。怀素所书的《千字文》是梁时周兴嗣次韵而成,是唐以前通俗字书,这是怀素书法中惟一被社会认为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
书写完《小草干字文》之后,怀素的消息就中断了。也许不久他就与世长辞了。怀素去世时十分悲凉,当时既没有为他立碑建塔,墓地在何处尚不可知。这种与出生时一样寂然无闻。怀素,生前不可谓不光彩,但是,晚年他又是那样的凄凉,没有人关心他的行踪,一生中两种鲜明的遭际,使人沉思,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