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鸟书鸟虫书鸟形铭文越王楚国文化 |
分类: 书法艺术 |
鸟书
得名:
鸟书是中国象形书法之一,亦称鸟虫书、鸟虫篆,是先秦时期篆书的变体,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文字中常可辨认出型如鸟的全身或局部(喙、翅、爪等)的笔画,即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因而得名。往往与虫书并称。
字形构造:
鸟书字体颀长,笔划纤细匀称,多曲折。清朝咸丰八年杨灏所书“祖赐百福”中,就有鸟书一体。中国南方出土的春秋战国铜器也有鸟书字体,楚王孙渔戈上的铭文是现今已知最早的定形的鸟书,“王”字下附加一鸟形,鸟头、鸟身完整。湖北宜昌附近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上面的八字铭文都是鸟型字。鸟书多见于青铜兵器铭文,少数见于容器、印玺,至汉代的礼器、汉印,乃至唐代的碑额上仍可见。这种书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但字形变化莫测、辨识颇难。但“鸟书”只是一种变形的装饰用文字,不应将其看成是另一种文字系统,且使用范围很有局限,简书中就没有此种文字。相比较而言,在文字方面,鸟虫书应是最能体现文字的南方文化特色的。
使用范围:
鸟书在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蔡国、徐国、宋国等南方诸国,使用范围几乎包括了整个中国南方。
鸟书与虫书都是以篆书为基础演变而成的一种美术字体。郭沫若认为鸟虫书是“于审美意识之下所施之文饰也,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周代彝铭进化观》)。
鸟书的发展与楚越吴国青铜器铭文:
鸟书的诞生与发展,以楚国为例。楚文字在其立国的八百年间,曾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抵在春秋中期以前,各诸侯国文字都是和周王朝保持一致的,连器物造型也如出一辙。这一点,楚国也不能例外。从考古所发现楚国西周及春秋早期的器物铭文上看,其文字风格全与周朝相同。
但是,春秋中期之后,随着周天子权利的日益削弱、列国的逐渐强大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楚国器物的铭文也已发生相应的变化。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字体多数为篆书。早期字体浑厚遒劲,晚期则趋于纤细俏丽。而王子午鼎和王孙诰戈的铭文为鸟书。”(赵世纲《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铜器铭文考索》)这里的所谓早期应当是指镈钟一类青铜器,而王子午鼎则已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字体“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且出现了鸟书。这应当也是目前所见时间最早刻有鸟书的楚器铭文。
综上所述,可见鸟书大致肇端于春秋中后期,而至战国大盛。在出土兵器数量上,以越国兵器为最。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和学者研究,鸟书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波及中原一带。以先秦国别而言,见于越国、吴国、蔡国、楚国、曾国、宋国、齐国、徐国等国;就年代可考者,最早的应属楚王子午鼎(公元前558年),最晚的为越王不光剑(越王不光即越王翳,公元前411—376年在位),流行时间已接近二百年;从数量上统计,仅属于越国器者,就多达70余件。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数量上,都有较大突破。从材料看,对于江中下游鸟书的起源,楚国和吴越地区都是处于重要地位的。
鸟书构形规律:(根据曹锦炎先生《鸟虫书通考》)
1)、在文字上增加一个鸟形
2)、在文字上增加双鸟形
3)、寓鸟形于文字笔画中
4)、增、简化之鸟形
5)、在文字上增加其他纹饰
中国鸟书的研究:
中国鸟虫书的研究,开始于容庚先生。他在30年代发表的《鸟书考》、《鸟书考补正》和《鸟书三考》至今享誉学林。近年出版的《殷周金文集成》,使分藏于各地文博部门及海外的鸟虫书资料得以刊布。
近年我国出版的相关著作有:曹锦炎著《鸟虫书通考》、徐谷甫编《鸟虫篆大鉴》、候福昌编《鸟虫书汇编》、董楚林著《金文鸟篆文新考》、樊中岳、陈大英编《鸟虫篆速查手册》等。


鸟虫篆与春秋战国青铜兵器铭文。

鸟书是中国象形书法之一,亦称鸟虫书、鸟虫篆,是先秦时期篆书的变体,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文字中常可辨认出型如鸟的全身或局部(喙、翅、爪等)的笔画,即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因而得名。往往与虫书并称。
字形构造:
鸟书字体颀长,笔划纤细匀称,多曲折。清朝咸丰八年杨灏所书“祖赐百福”中,就有鸟书一体。中国南方出土的春秋战国铜器也有鸟书字体,楚王孙渔戈上的铭文是现今已知最早的定形的鸟书,“王”字下附加一鸟形,鸟头、鸟身完整。湖北宜昌附近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上面的八字铭文都是鸟型字。鸟书多见于青铜兵器铭文,少数见于容器、印玺,至汉代的礼器、汉印,乃至唐代的碑额上仍可见。这种书体常以错金形式出现,高贵而华丽,富有装饰效果,但字形变化莫测、辨识颇难。但“鸟书”只是一种变形的装饰用文字,不应将其看成是另一种文字系统,且使用范围很有局限,简书中就没有此种文字。相比较而言,在文字方面,鸟虫书应是最能体现文字的南方文化特色的。
使用范围:
鸟书在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蔡国、徐国、宋国等南方诸国,使用范围几乎包括了整个中国南方。
鸟书与虫书都是以篆书为基础演变而成的一种美术字体。郭沫若认为鸟虫书是“于审美意识之下所施之文饰也,其效用与花纹同。中国以文字为艺术品之习尚,当自此始”(《周代彝铭进化观》)。
鸟书的发展与楚越吴国青铜器铭文:
鸟书的诞生与发展,以楚国为例。楚文字在其立国的八百年间,曾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抵在春秋中期以前,各诸侯国文字都是和周王朝保持一致的,连器物造型也如出一辙。这一点,楚国也不能例外。从考古所发现楚国西周及春秋早期的器物铭文上看,其文字风格全与周朝相同。
但是,春秋中期之后,随着周天子权利的日益削弱、列国的逐渐强大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楚国器物的铭文也已发生相应的变化。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字体多数为篆书。早期字体浑厚遒劲,晚期则趋于纤细俏丽。而王子午鼎和王孙诰戈的铭文为鸟书。”(赵世纲《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铜器铭文考索》)这里的所谓早期应当是指镈钟一类青铜器,而王子午鼎则已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字体“多作波磔而有意求工”,且出现了鸟书。这应当也是目前所见时间最早刻有鸟书的楚器铭文。
综上所述,可见鸟书大致肇端于春秋中后期,而至战国大盛。在出土兵器数量上,以越国兵器为最。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和学者研究,鸟书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影响波及中原一带。以先秦国别而言,见于越国、吴国、蔡国、楚国、曾国、宋国、齐国、徐国等国;就年代可考者,最早的应属楚王子午鼎(公元前558年),最晚的为越王不光剑(越王不光即越王翳,公元前411—376年在位),流行时间已接近二百年;从数量上统计,仅属于越国器者,就多达70余件。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数量上,都有较大突破。从材料看,对于江中下游鸟书的起源,楚国和吴越地区都是处于重要地位的。
鸟书构形规律:(根据曹锦炎先生《鸟虫书通考》)
1)、在文字上增加一个鸟形
2)、在文字上增加双鸟形
3)、寓鸟形于文字笔画中
4)、增、简化之鸟形
5)、在文字上增加其他纹饰
中国鸟书的研究:
中国鸟虫书的研究,开始于容庚先生。他在30年代发表的《鸟书考》、《鸟书考补正》和《鸟书三考》至今享誉学林。近年出版的《殷周金文集成》,使分藏于各地文博部门及海外的鸟虫书资料得以刊布。
近年我国出版的相关著作有:曹锦炎著《鸟虫书通考》、徐谷甫编《鸟虫篆大鉴》、候福昌编《鸟虫书汇编》、董楚林著《金文鸟篆文新考》、樊中岳、陈大英编《鸟虫篆速查手册》等。




前一篇:闲聊书法心态的“四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