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几日,一张国防科技大学激光武器测试的照片在各大论坛被军迷们所热议。
http://s10/large/001Ds5xfzy6Nl7oYXZn49国防科技大学激光破坏效应物
有资深军迷指出,这是15年前中国激光武器测试拦截洲际导弹弹头试验的产物。并在文中标注指出:
箭头一,指的是“烧锅”现象,懂行的都应该知道,只有洲际弹道导弹和中远程弹道导弹再入时才会有这个“烧锅”现象。
箭头二,指的是弹头的合金材料,有融化的痕迹。
箭头三,指的是弹头的复合材料碳碳结构,本来可以耐2000度的高温,也被激光烧穿了,可见激光的温度之高!
箭头四,指的是打靶的时间,1998年9月17日。这是一枚152毫米加榴炮弹的弹头,看弹头底部的螺纹。应该是一枚惰性弹,就是没有装炸药,否则一炸就找不到激光照射的孔洞了。
箭头五,指的激光烧穿的孔洞。特别注意孔洞的周围已经凹进去,可见激光照射的温度足以烧软周围的结构。
新浪军事:听上去相当厉害吧? 但是先请冷静下来看待问题——真正的弹道导弹激光拦截,估计没有这么理想。
首先,弹道导弹弹头在末端是高速旋转状态,即便是末端机动弹头,也是采用变质心技术,进行机动。也就是说,无论如何弹头在再入段都是高速旋转,宛如出膛的子弹一样。 而图中的激光烧蚀情况可以看到,是一条近乎直线的状态。新浪军事认为,能出现这种情况,必然是两种可能性。第一,激光功率极大,在千分之一秒或者万分之一秒造成以上的伤害。第二,这个弹头本身就是不旋转的。
以目前的技术角度看,如果要对弹道导弹弹头造成如此之大的破坏,第一点基本不可能做到。目前还不存在如此之大功率的激光武器。 换言之,中国如果在15年前就拥有如此大威力激光武器,现在很多武器估计都会以激光武器为核心了。
其次,从弹头的大小看,也和现有的弹道导弹弹头存在明显差别——太小了。
http://s1/large/001Ds5xfzy6Nlcf9drGd0美国和平卫士洲际导弹W87弹头
配图是一张美国LGM-118A和平卫士洲际导弹搭载的W87核弹头。这是一个很标准的小型化核弹头。但是和配图中弹头的大小相比,明显要巨大很多。还需要注意一点,当高速自旋转,速度超过7马赫以上的再入弹头被打出如此可怕的一条痕迹后,本身弹头就会因为应力问题而解体,而不是如此完好的落地并得以回收。
最后一点,激光武器拦截弹道导弹,目前的技术基础都是在导弹上升段进行拦截。比如美国原来进行研发的ABL激光系统,以747为平台,配备兆瓦级激光。
http://s11/large/001Ds5xfzy6Nlcs8NE63a美军ABL激光测试机
从该机的测试拦截报告看,针对飞毛腿级别的目标,在弹体升空进入旋转状态后,要持续照射80秒以上才可以将导弹燃料舱位置外壳击穿,从而破坏导弹应力结构,让导弹解体。也就是说,从目前人类的技术基础角度看,直接使用激光对洲际导弹最坚固的弹头部分造成硬杀伤,是基本不可能出现的。
不过,本次的观察还没有结束。 新浪军事发现,虽然15年前的中国激光武器很可能还无法拦截洲际弹道导弹弹头,但从图中反应的情况看,拦截其他种类的导弹应该足够了!
http://s9/large/001Ds5xfzy6NlcRSu2Af8中国上游-1反舰导弹,注意弹头位置
结合我们上文中的分析,拦截标靶肯定不是高速,并且高速自旋转状态,再加上外形和弹道导弹弹头不同。新浪军事可以猜测,这应该是一个上游系列反舰导弹的弹头部位,或者是模拟上游系列反舰导弹弹头部位。也就是平飞状态,速度在亚音速的导弹。从图中的烧蚀情况看,中国激光反导武器足以对平飞状态的导弹弹头造成可观的硬杀伤,或者是足以进行拦截。但是具体测试距离,测试情况我们尚无法得知。考虑到近15年来,中国还没有实际服役的激光武器拦截系统。此次测试,很可能是基础性的威力测试。可能在下一个15年,激光武器作为近防装备配备中国水面舰艇就不再是科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