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分类: 教育话题 |
文/晏扬
今年,多个省市区陆续发布普通高校学费上调信息,部分省区平均涨幅高达50%。业内人士指出,一些高校投资增长过快,导致债务负担加重,一边“乱花钱”一边“喊缺钱”的现象值得警惕。
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收取学费理所应当;物价在涨,教育成本在涨,大学学费未尝不可以上涨。但是,教育毕竟是公益事业,高等教育同样如此,所以大学学费标准应当体现一定的公益性,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众收入水平相适应,并且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而不能想涨就涨、想涨多少就涨多少。
对于大学学费上涨,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厘清。
其一,生均教育成本不能是糊涂账,高校铺张浪费不该由学生埋单。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目前一些高校一边“乱花钱”一边“喊缺钱”。高校是如何乱花钱的,从新闻报道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比如:某高校举办校庆晚会,不惜花几百万元请明星助阵;某高校修建一个“高大上”校门,一下子花掉几百万元;某高校校长办公室面积严重超标;某高校在工程建设中出现腐败“窝案”……这些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铺张浪费和腐败丑闻,不断刺激着公众神经。显然,如果把这些“腐败成本”摊进生均教育成本,让学生为腐败埋单,无疑是极不公平的。
上调大学学费,须以公开透明的成本监审为前提,向社会公开明细账。进而言之,上调大学学费,须以高校厉行节约为前提,决不能允许高校一边乱花钱一边向学生多收钱。
其二,大学学费标准不能突破政策“红线”。我国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机制,根据1996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具体比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调整到位。”也就是说,高等教育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担,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尽可能多地承担,即便财政再困难,高校负债再多,学生承担的比例也不得超过25%。
反观一些方上调后的大学学费,明显突破了这条政策“红线”。比如,广西高校的生均教育成本为14667元,按照25%计算,学费平均标准应不超过3667元,但是,广西高校学费上调后,平均学费标准达到了5077元,相当于生均教育成本的近35%,明显违反了国家相关规定。
其三,热门专业高收费不合理,并且加剧了教育不公。此番各地上调大学学费,一个突出特点是热门专业学费上涨幅度较大。鉴于各个专业的教育成本不同,学费当然可以有所差别,但是,只要是热门专业便要高收费,显然没有道理,因为某个专业是否热门,与该专业的教育成本并无必然关系。
实际上,热门专业高收费是造成教育不公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即使考了高分也不敢报考热门专业,而只能选择收费较低的冷门专业。同样考了高分,富人家的孩子可以读热门专业,穷人家的孩子只能读冷门专业,这种不公平所引发的“后遗症”,就是他们大学毕业之后在人才市场上将会遭到不同的境遇。
我国高校中特困生、贫困生所占比例达20%以上,学费上涨会让更多学生上不起大学。而且,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学费上涨会让更多学生及家长觉得上大学不合算,导致“读书无用论”抬头。对于各地大学学费相互攀比上涨,有关部门该加以约束和规范了。
后一篇:多一些“秋菊”就会少一些歧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