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食堂开放是群众路线上的好风景
(2014-04-03 01:41:59)分类: 时事评论 |
文/晏扬
机关食堂的长队里有老年人,也有外来务工人员,这是人民日报记者在昆明市级机关食堂里看到的情景。“市级机关食堂向社会开放,是在政务中心搬迁前就确定的方案,当时主要考虑是便民。”昆明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邵航涛介绍,自2011年昆明市级机关陆续搬到远离市区的呈贡新区以来,机关食堂就开始向社会开放。
在很多地方政府机关“门禁森严”、“闲人免入”的背景下,昆明市级机关食堂对公众开放,显得新奇而突兀。实际上,昆明市级政务中心是开放式建筑,没有大门、栅栏,前来办事的人员和附近的居民都可以自由出入,内部食堂当然也不例外。如此说来,在外人眼里新奇而突兀的机关食堂对外开放,在昆明市有关部门看来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并没有刻意做作的成分,这是尤其让人欣慰的。
机关食堂对外开放,有关部门就不嫌麻烦、不担心难以管理吗?与外来务工人员一起就餐,公务员就不嫌他们又脏又乱吗?机关食堂不对外开放是可以找到很多理由的,何况上级在这方面并无明确要求,但邵航涛主任认为:“让老百姓和公务员坐在同一个餐厅吃饭,也是群众路线的体现嘛。”说得真好!践行群众路钱不只是发文件、开大会,更不能“抄袭”上级的稿子念一念,而是要从细节做起,落实为点点滴滴的行动。
在某种意义上,机关食堂向公众开放,其实际效果胜过无数份文件、无数次讲话:对于民众来说,可以自由出入政府机关并在机关食堂吃饭,他们会感觉离政府那样近;对于公务员来说,成天与普通老百姓一起排队、就餐,他们会感觉离人民群众那样近。践行群众路线,不正是要拉近官民之间的距离吗?距离拉近了,了解就会加深,了解加深了,就容易相互理解,相互理解了,就会增进官民感情……你看,密切联系群众并没有多少深奥的道理,机关食堂开放就是践行群众路线上的一道“好风景”。
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细节令人感慨:有些公务员对排队时间过长提出意见,希望为公务员单独开个窗口。可是,因为担心公众质疑公务员搞特权,最后还是放弃了单开窗口的方案。这个细节透露出有关部门的谨小慎微,而这种谨小慎微缘于他们对民意的敬畏,真正把民众高兴不高兴当做一件大事,为了让老百姓高兴,宁可“委屈”一下公务员。践行群众路线,需要的正是这种态度,而不能高高在上、端着架子。只有对民意心怀敬畏,将民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当做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群众路线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值得注意的是,机关食堂对外开放有一个基本前提条件,那就是机关食堂没有补贴,公务员就餐也要完全自掏腰包。昆明市级机关食堂的情况就是如此,公务员“餐卡里没补贴,工资里也没有”。在这个意义上,机关食堂对外开放既是消除特权福利的体现,也是特权福利消除之后的“水到渠成”。
给昆明市的做法点“赞”,并不是说各地各级机关食堂都要对外开放,而是说这种践行群众路线的理念和思路值得借鉴。但愿类似的“好风景”越来越多,让密切联系群众成为一种自觉,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前一篇:人人想端铁饭碗,月薪难免300元
后一篇:不要拿红头文件“对抗”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