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事评论 |
文/晏扬
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司长黄民日前表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将按照轻重缓急、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来安排,确实为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的项目,要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目前已有其他相近或平行高速公路可以替代的路段,以及现有公路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满足交通需求的路段,所规划的高速公路项目将推迟到“十二五”以后甚至“十三五”以后再建设。据悉,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资产负债率已达70%以上,这是国家发改委推迟部分高速公路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当然是正确的,但凡事就怕过头,过犹不及,一条路足够用却要修两三条路,显然是一种浪费。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其中仅2011年就增加了1.1万公里。高速公路跨越式发展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相辅相成,为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极大方便了民众出行。但是,高速公路建设中一拥而上、盲目建设的现象逐步显露并渐趋严重:有些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有好几条,并无太大必要;有些高速公路车流量严重不足,收费还不够偿还贷款利息。纵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对高速公路建设依然热情高涨。
高速公路建设热潮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在GDP政绩的诱惑下,地方政府希望依靠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高速公路建设成本高、投资多、见效快;其次,高速公路或通过招商引资修建,或向银行贷款修建,并不需要地方政府掏腰包;再次,在高速公路招标、建设、验收、使用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获利颇丰,一些官员上下其手非法牟利,基建尤其是公路建设向来是腐败高发领域;最后,虽然高速公路总体上负债,但“暴利公路”到处都有,加上有地方政府撑腰,使得投资者对高速公路建设充满盈利预期,信心满满。
盲目建设高速公路的弊端也是多重的:其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从投资拉动转向内需拉动是大势所趋,靠大拆大建发展GDP不可持续,也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高速公路建设过热,与中央“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意图并不相符。其二,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甚至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引发矛盾和冲突。每多建一条高速公路就意味着大量耕地被蚕食,而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确保全国人民的“生命线”,这个“生命线”远比高速公路重要。其三,部分高速公路负债累累,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其实风险已经显现,比如2011年4月,云南公路开发公司向债权银行发出“风险提示函”,表示“只付息不还本”。其四,盲目的招商修路或贷款修路,让高速公路“还路于民”变得遥遥无期。2011年6月,陕西省决定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建设一批高速公路项目,按照西部地区经营性公路收费期限可达30年计算,这批高速公路至少要到本世纪40年代才可能变成免费公路。
高速公路仍需要修建,但过热的高速公路建设确实需要降温。与高速公路建设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穷乡僻壤,没有简易公路,甚至没有出行便道。近日媒体报道了一个现代“愚公”的故事:在贵阳市花溪区把伙村,孩子上学要绕行五六公里,农产品收购车进不了村寨,赶集翻山要一个小时,一座棉花山挡住了把伙村1500多口人的出行路。农民唐明玉自筹资金300多万元,从1995起年劈山修路,历经17年艰辛,终于将在今年7月迎来通车。唐明玉的事迹是感人的,但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在哪里?放眼全国,还有很多急需一条简易公路的“把伙村”,我们有必要让高速公路建设步伐放缓一点,避免盲目投资和浪费,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多投入到乡村公路的建设上。
所以,正如相关人士所言,国家发改委对高速公路建设热潮撤火降温,既有对高速公路负债的担心,也是出于公路交通均等化的考虑。
(新华每日电讯特约评论,刊于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