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旅游随笔之三
半坡遗址----祖先的遗迹之“人面网纹盆”
还记得中学历史课本中那张象征半坡文化的《人面网纹盆》照片吗?我的半坡之行就从从它说起吧。如果你和我一样认为它是日常盛水盛物的器皿,那就大错特错了。
http://s2/middle/5957077dh909a563a7951&690
图1:人面鱼纹盆—拍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http://s2/middle/5957077dh909a5a8340a1&690
图2:人面鱼纹盆的侧照—两个小孔清晰可见
http://s10/middle/5957077dh909a5c921099&690
图3:人面鱼纹盆的说明----瓮棺的盖子
看到这里,我们终于知道人面网纹盆原来是盖在瓮棺上的盖子。当时的瓮棺用来埋葬夭折的儿童,而成年和少年死者则被直接埋入土坑墓圹。在半坡遗址已经发掘的二百五十座墓葬中,成人土坑墓一百七十四座,儿童瓮棺墓七十三座,幼儿土坑墓仅三座。众多的儿童瓮棺墓,既显示出当时社会生活水平低下儿童死亡率极高的现象,也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瓮棺底部或用作棺盖的盆上大多有一个小孔,是供灵魂出入的通道,这与当时人们对灵魂的信仰有关。
http://s3/middle/5957077dh909a5e669292&690
图4:瓮棺群和小女孩墓
在图4中,右侧卡片处为瓮棺群,夭折的小孩都群葬于此。但在正前方的卡片处却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墓,按成人的葬法,用木棺为葬具,墓坑掘有二层台,随葬陶器6件、石球3件、玉耳坠1件、石珠69枚,计79件。这令考古学家深感意外,仔细研究之后,他们认为这位小女孩儿很可能是部落首领的继承人,虽然早年夭折;却仍得到了厚葬。随葬的玉耳坠则把我国用玉的历史提前到了6000多年前。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早就开始疑问,不是人面网纹盆吗?怎么又出来个人面鱼纹盆?这也是我的疑惑。我对我的长期记忆可是充满信心的。在询问了讲解员和查阅了资料之后,我终于解开了这个疑问。中学历史教材所取人面网纹盆是1955年在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与此相同或类似的彩陶盆,在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同类遗址中均有发现,总数已超过10例。绘有这种人面图案的彩陶盆已成为半坡文化的典型标记。这类彩陶盆大都有近似的人面纹饰于盆内壁,对称成双。与人面纹相间的图案或是如教材所取陶盆的网纹,或为鱼形,也有其它动物的图案。陶盆本身一般都是红色,外表粗糙,内壁光滑。盆上、盆内壁上的花纹、图案均为黑色。对居中位的人面鱼纹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大多数专家认为它具有图腾崇拜的含意。
原来,这两个名称都是正确的,只是图案纹路略有差异。历史课本上选的是人面网纹盆,而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见到的实物则是人面鱼纹盆。下面两张图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人面网纹盆图案。图5我认为和鱼纹盆没什么区别,图6则大同小异。
http://s6/middle/5957077dh909b61bfd775&690
图5:人面网纹盆----来自网络
http://s10/middle/5957077dh909acb67fc69&690
图6:人面网纹盆----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