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实现了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换
(2008-12-15 07:24:40)
标签:
思维导图杂谈 |
分类: 思维导图 |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使学生的知识的获得与技能形成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能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与书本知识,而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改变过去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组合、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1)转变教学观念
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高中课程的根本理念。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高中学生的人生历程发展需要,尊重高中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高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思维导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其优越性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与学生的学习观的改变方面。
①教师与学生的新角色。在思维导图教学中,教师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和探索者。学习是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探索与交流中进行的,知识的交流是双向的,其方式是在对话中进行的。
②课程实施的新变化。思维导图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其课程具有跨学科性、开放性、体验性与实践性,强调真实情境、合作学习与过程的探索,淡化标准性的答案,结论也许是未完成的。
③教育目标的新变化。思维导图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获取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自主地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因此,思维导图教学的实施,教师需要完成教育理念的转变,掌握思维导图教学的实质,才不会出现“新瓶装老酒”的情况。
(2)知识结构的变化
学习是不断生成的、从已知向未知探究的学习,它有着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突破学科的界限;有的问题侧重理论,有的问题偏重于实践。问题的提出不拘一格,问题的解决也是“八仙过海”。学习的目标不是预设的,学习的过程是非“格式化”的,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
在思维导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师自身要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样在面对新的问题时才能有的放矢,而不是用原有的知识体系和不同学科的范式来解释新的问题。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速,对教师职业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大科学”的时代,教师要解决的不仅是“内存”不够、要“充电”与“增容”的问题,而是要进行知识结构的更新。
①加大自然科学与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正在改变并继续改变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从根本上改变着我们的观念和对世界、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思维的方式。只有教师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与科学技术知识,才可能谈得上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指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②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扩大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视野,掌握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理论与研究范式,能够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上去分析问题。
③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具有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知识,能够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
(3)教学模式的转换
辩证地看待学与教的关系。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是教学系统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学与教则是互为制约、互为促进的系统功能实现过程。学与教的关系,首先是互相独立的关系,其次才是彼此依存的关系。学习是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教是精心安排的外部条件或环境,用以支持、激发、促进和引导学习者学习过程的顺利展开和学习结果的有效达成。学习是内部过程,教是外部条件。外部条件要通过内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内部条件的变化也离不开外部条件的促进支持。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两个方面哪一种更重要,哪一种居首位。实际上,正是内外部条件一致协调,动态平衡才真正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实施思维导图教学,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的教学模式:
①创设情境
思维导图教学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认知与实践的经验。
②注重对话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听,即使学生的讲,也大多是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局限于教师划定的圈内。而在思维导图教学中,教学活动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对话关系,即知识是在教学双方对问题的探讨中不断生成的。教师作为学习背景材料的提供者、情境的创设者和对话教学的引导者,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分享经验、体验成功、开拓视野。
③注重过程
对任何一门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过程和结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学科的概念、原理和体系只有与学科的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习者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真正的发展和提升。对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 而思维导图教学使教师从对概念、规律、结论的解释和阐发中解放出来,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意义、加深体验,把学习过程与发现问题结合起来。
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