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由来及风俗
(2010-01-21 22:41:42)
标签:
腊八粥黄米铜锅牧女释迦牟尼文化 |
腊八节的由来及风俗(此文转自网络 博主有所删改)
今天是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节,腊八节的渊源,应为上古时代。 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每当农业生产获得丰收时,古人便认为是天地万物诸神助佑的结果,要举行庆祝农业丰收的盛大报谢典礼,称为大蜡。《郊特牲》之中记载说:“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祭万物而索乡之也。”蜡祭仪式结束以后,古人要进行宴乡活动,用新产的黍糜作粥,大伙儿聚餐,欢度佳节。佛教传入我国后,借助腊八祭祖与吃粥的民俗,进行布道,又新编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的传说故事。其大意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放弃苦行。此时遇见一位牧女,送给他乳糜充饥。食后体力恢复,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便以米加果物煮粥,届时供佛,称为腊八粥。历史上,每到腊月初七日,五台山佛教界便忙乎起来。清扫佛殿,擦洗贡器,整理平时很少使用的大灶房。大灶房的铜锅直径达二米多。这一天要用米专门煮粥。原料主要是小米、黄米加红豆、绿豆,佐以红枣、松子及蘑菇等等,称为七宝五味粥。铜锅煮粥要用温火整整熬一个晚上。第二天,除了用来供佛及僧众自食外,主要施舍穷人。今天,虽已不再施舍,大铜锅也停歇不用了,腊八粥用料,也远比历史上精细丰富,但各寺庙仍然习惯多熬粥。仿效传说中牧女献乳糜的情节,在每尊佛、菩萨、罗汉像前献供。同时要举行诵经活动,八音鼓乐,香烟、蜡光,很是庄严隆重。
民间传统腊八粥,讲究选用八种主料,八种佐料,以与腊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主料以豆米为大宗。豆类有红豆、绿豆、豇豆、扁豆、豌豆、蚕豆及各色莲豆等等。米类有小米、大米、黄米、粳米、江米、稗米、小麦、燕麦、玉米、高粱等等。根据喜好和习惯选用。晋南地区多数民家选用“五豆、三米”做腊八粥,常见者为红豆、绿豆、黄豆、豇豆、扁豆五种豆子加小米、小麦、玉米。 晋北许多地方却不喜欢用扁豆、小麦及玉米,而改用莲豆、黄米及高粱米。也有选用其它豆、米的。 腊八粥的佐料,习惯在桃脯、杏脯、核桃仁、枣泥、栗子、柿子、瓜子、莲子、花生、榛子、松子、果脯、梨干、琐琐葡萄、白糖、玫瑰等里边选择。 八主八佐的腊八粥,色泽斑斓,味道极佳,吃时绵软而又不糊口。一般腊八粥,则是用小米和黄米加各种豆类、红枣煮成,吃时加糖。近年来,不少地方盛行用八宝粥代替传统的腊八粥。就是将蒸熟的糯米饭拌上糖、猪油及桂花,装入盛有莲子、红枣、樱桃、瓜子、杏仁等果料的碗内揿平,再经蒸制后扣在盘内,挂上糖卤汁而成。色泽光润、悦目,香甜、透味,入口溶滑。 民间吃腊八粥,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吃饭时,小孩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院内各棵树上抹一些,然后用斧头或木棍敲打树干三下。口中还唱道,“管你结枣不结枣,年年打你三斧脑。”“看你结杏不结杏,年年打你大三棍”等等。习惯称之为祭树,却有除虫防虫之效益。过了腊八节,民间就认为是已进入年节,要为过大年做准备工作。碾米、磨面,生豆芽,做豆腐,摊煎饼,赶集置办年货。正如一首儿歌所唱,“腊八到,过年了。爷爷好喝老白烧;奶奶爱吃胡花椒,妈妈要扯花布料,娃娃要响大麻炮,乐得爸爸哈哈笑”。
前一篇:车轮下妈妈死护幼儿不闭眼
后一篇:一组看了令你心痛的照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