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乐寺最出名的就是旭光阁里供奉的国内最大的曼陀罗,它以37块木头作成,代表着释迦37种学问内供胜乐王佛(也叫上乐王佛)双身铜像,俗称“欢喜佛”或“欢乐佛”。
欢喜佛其实是一种藏传佛教密宗最高修炼形式,因为它男女抱在一起双修的形式,总是惹来好事者的“变色眼镜”
其实曼陀罗和欢喜佛在青海的塔尔寺也有一处供奉的,以前去看过,觉得这就是宗教修炼的一种境界而已可是很多人,把它想的变了味儿,就连导游也把欢喜佛当成了普乐寺吸引人的一个“看点”
这个很是无聊啊!
普乐寺另一个让人震撼的就是旭光阁的藻井,这个天花藻井,雕工精细,光彩夺目!整个藻井呈半球形,中央是龙叼银球,以浮雕云纹衬托,向外第二、第三圈装饰精致的斗拱,第四圈浮雕飞舞的孔雀,第五圈为盘卷的游龙,第六圈仍装饰着斗拱,最外是云纹饰边,整个图案表现了清代建筑工艺水平之高超与绝妙!
整个普乐寺并不是很大,但是内容还算丰富。这个庙在外八庙里与清政府招待藏族、蒙古族的寺不同,它主要接待的是西北的哈萨克和柯尔克孜族清朝政府在承德给各个主要的少数民族都修了庙,民族大团结在此可见一斑。
站在普乐寺可以远观,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乘之庙,整个承德的风景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站在任意一个景点,都可以看到互相...
这是普乐寺对面的安远庙。安远庙是仿新疆伊犁河畔的“固尔扎庙”,又称“伊犁庙”。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由于当时阿睦尔撒纳的叛乱,达什达瓦寡妻冲破阻挠,历尽千辛万苦,举部投归清政府。乾隆皇帝为了安抚达什达瓦部落,将他们迁徙到承德定居,并在驻地山冈上建安远庙,寓意安定远方。
这是普乐寺后山,这里有条路可以徒步攀登棒槌山,盛夏的山上郁郁葱葱,一片碧绿...
承德的外八庙真是各有特色,如果只是跟着旅行团的节奏,无论自助还是跟团,都一味的追捧大佛寺和小布达拉宫的话,那样承德的外八庙的真正意义,很难领略的到。
也许是处于商业和挣钱的需要,几乎所有的旅行社推出的承德游都是山庄、小布达拉和普宁寺,承德其他优秀的寺庙一概不去。这样的旅游方式,不知对游人来说是不是最好的。但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发烧友来说,的确是件好事,因为你无论何时来承德,像普乐寺、安远庙这样的地方都没什么人。包括接下来我们要去的六世班禅行宫-----须弥福寿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