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北京之三]太监家庙智化寺--北京文博交流馆游记(3)

(2010-03-27 22:59:52)
标签:

太监

家庙

王振

明英宗

土木之变

智化寺

京音乐

历史

文化

旅游

分类: 游北京系列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春天(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又像往常一样遣使二千人到北京“进贡”。这次,瓦剌竟然号称队伍有三千人(早就超出了明朝五十人的定制),要求明朝给三千人的赏赐。王振平时一贯勾结瓦剌,这次却心怀戏弄,不仅一定要求按照制度按人头给尝品,而且还在正常的贸易中,故意降低交易物品(如马匹)等的价格!这一举动,激怒了蒙古人!也先闻报大怒,在同年的七月,亲率大军分兵四路南下,大举进攻明朝...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王振是谁了吧?他就是那个一手导演了历史上著名的,导致50万明军覆灭和明英宗被俘的“土木之变”的大太监,智化寺就是他老人家的家庙!

 

   蒙古大军南下之后,也先亲率中路军进攻大同,直指北京!边关不断传来失利的战报,那个不懂军事又掌管朝政大权的王振,这时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竟然鼓动明英宗御驾亲征,去迎击瓦剌大军!一个国家的皇帝亲征,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于是文武百官纷纷上书进谏,但这个明英宗朱祁镇对王振是言听计从,偏听偏信,执意要亲征!(其实几十万大军如果固守在城墙高大的北京城里,凭借城池防御,蒙古军那几万人马队几乎不会有什么作为的...)

 

   16日,英宗和王振率领大军从北京出发,50万明军被一个“目不辨旌旗,耳不谙鼙角”的皇帝(此时英宗年仅23岁)和一个专横跋扈、一无所长的宦官指挥着,如同儿戏一般,北出居庸关,向大同前进。大军的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得参预军政事务。随行群臣中,英国公张辅是德高望重的名将,兵部尚书邝野也很有才干,但英宗不许他们参于军政,一切听由王振指挥。

 

   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率军北进,但不见瓦剌军踪影。这时,王振仍要继续向北进军,以炫耀兵威。后来,镇守大同的亲信太监郭敬向王振密报了与瓦剌军交锋时惨败的情景,加之出征以来风雨一直未停,刚到大同又突降暴雨,人人惊异,王振这才决定撤军回京。

 

   同回北京,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是经今河北易县西,紫荆岭上的紫荆关返回;一条是经宣府(今宣化)返回。经紫荆关返回,虽然路途略远,但易于避开瓦剌追兵,比较安全。开始王振决定走紫荆关,并打算让英宗到其家乡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炫耀。当大军已经行进了40里时,王振猛然想起,军队路过时会踩坏其家乡的庄稼,便下令全军折返北上,改由宣府回京。这样就使部队拐了一个弯,正好把明军的侧背暴露在瓦剌军的攻击之下,并因道路崎岖,使随行的辎重车无法跟上行进的队伍。众大臣纷纷劝阻,但王振不听,执意走宣府。

 

   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8月14日,惊恐万状、又饥又渴的明军退至今河北怀来东南的土木堡,距怀来城仅20里,因等候王振的千余辆辎重车,没有进入怀来城。兵部尚书邝野急忙上疏,请英宗速入居庸关,并派精兵断后,但王振不报告英宗。邝野要直接求见,遭王振斥责。邝力辨,王振命人将他拽出。就这样,英宗只好同几十万大军在旷野就地露营。当夜,瓦剌军分数路包抄而来,将土木堡围住。


   土木堡当时是宣府通向居庸关的重要驿站,周围百里范围内,群峰耸立,地势很高。明军掘地2丈无水,堡南15里的一条河是唯一的水源,然而已被瓦剌军所控制。数十万明军断水,军心大乱。8月15日,也先屡胜不骄,慎重决策,遂遣使前往明营讲和,并使军队后撤,行佯退之计,以麻痹明军。这时,明军已断水2天,兵马饥渴难熬。英宗见瓦剌军已退,又见使者前来,便让内阁大学士曹鼐拟制了同意讲和的诏书,派人与瓦剌使者一同前往瓦剌军营。这时,王振以为议和将成,便匆忙下令拔营,前往堡南的河里取水。一时间,明军人人争先恐后,阵势大乱。队伍南移不到三四里,瓦剌的骑兵就从四面围攻而来。明军惊恐,人人争先逃命,使指挥失灵。加之官兵不熟悉战前新配发的火器性能,无法使用,未经激战,即全军大溃。瓦剌铁骑左冲右突,大肆砍杀,明军死伤达数十万人。英国公张辅等50多名随从大臣死于乱军之中,明英宗被浮。英宗被俘前,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愤而击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