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政府也许是好意”

(2008-01-28 00:04:37)
标签:

就业

乡村代课教师

好意

乡村教师

分类: 与社会有关
北京市汉卓律师事务所
韩冰律师
    上面的网址,是关于乡村代课教师下岗问题我写的一篇博客文章。最近又看到相关的报道,引起我新的思考。思考的由来,是代课教师的庞大数目;媒体公布的数目是四十多万人,这四十多万人是都将面临下岗的数目,还是中国乡村代课教师的总数,我没有搞清楚。但无论是哪个数目,都是相当惊人的,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群体,一个必须面对的群体,一个需要引以高度关注的群体。
    问题的核心在于:该四十多万人背后是怎样的?第一,他们教育过的、正在接受他们教育的群体数目是多大?按一个个体×100来计算,不多吧。他们毕竟存在了几十年呀,这就是四千多万。四千多万是一个什么概念,是欧洲几个国家总人口的几倍。正在这些代课教师使这些本来可能流于文盲的人成为识字的人,有些成为知书达理的人,有些成为有教养的人,有些成为体面的人,有些成为国家的人才……,没有那些乡村代课教师,这一切有可能吗?答案是,没有任何可能。第二,该四十万人的家庭本身应该放大为三倍,不多吧。那是一百二十余万人,一百二十余万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吧,那还要再放大至少两倍吧。这些人大多是上有老小有小的人;上辈因为有了他们而自豪,下辈因为他们而幸运。现在呢,他们不再有那种自豪和价值感了,因为他们成为社会新标准面前即将被抛弃的人。谁有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我们知道最多的是那些刑满的罪犯,现在我们又知道了还有这些乡村代课教师。第三,这样的自甘懦弱的群体有多少,拿他们与谁比合适呢?跟被拆迁户比,跟盲目投资受骗上当者比?拿他们跟谁比,他们都是最弱势的群体。因为他们受过教育、同时也教育过别人,他们是按照“标准”被洗刷掉的,所以他们只能忍辱负重。因为取代他们的那些应届大学毕业生们(有些可能就是他们教育过的)符合那些新的社会标准,他们自然无话可说。
    难道他们真的那么无足轻重?难道富裕起来的政府真的养活不了他们(他们不需要养活?)算一算帐嘛。据报载,一个地区的政府为了纠正喝酒(应该说酗酒更恰当)的恶习,一年就节省了四千多万元。四千多万元,平均到全国乡村代课教师身上就是每人100元。这仅仅是一个地区节省下来的,更多的地区,更多的市,更多的省呢。这是一笔多么庞大的惊人的数字呀。用这些节省下来的很小的一部分,难道养活不了这些乡村代课教师吗?给他们一个教师的名分又如何了?在当今社会里,真正珍视“教师”这个名分的人很多吗,更何况是“代课教师”呢。
    也许,那些一批又一批应届大学毕业生“轮流坐庄”之后,让乡村代课教师的数目骤增,当然,在优越的政策面前,这个数目不会减少,但有多少是真心实意地要一辈子做一个乡村代课教师的。也许,就此打开了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通路,这个路,是阳光大道吗?一头儿是高校为了经济效益的扩招,一头儿是政府为了解决就业的思考。是不是除了将这些乡村代课教师排挤出高贵的“教育界”就没有更好的路可走。也许,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些乡村代课教师的师资质量政府实在不能接受,现实的办法就是以这种方式逐步取代;政府考虑的更多更远吧,而我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在抒发感受吧。
    早年间有一部前苏联影片叫《乡村教师》,有一部朝鲜的书叫《一位女教师的日记》,都是写乡村教师的。正是这些类似的东西引领许多人走上乡村教师这条路的。因为,他们实在神圣,就像下凡的天使一般,给落后、闭塞、荒芜的乡村带去了知识,带去了人类的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简直就像撒播希望火种的圣人。现在,他们终于还俗了,那些他们教育过的人成为了新的圣人。如果现在再塑造这些乡村教师的话,他们会是一种什么形象了呢?
    也许,政府“取缔”这些师资不高的乡村代课教师、真的是为了国家明天的一番好意。这样的好意,难道是可以接受的吗?固然政府没有使用“取缔”一词,但这不是“取缔”还能是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