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喜的“怀旧”:观看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国家芭蕾舞团《驯悍记》

标签:
戏剧芭蕾喜剧芭蕾德国克兰科 |
分类: 习习与舞蹈 |
http://www.chncpa.org/module/performancemanager/manager/images/titleimg/1312362760102.png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ExNzg1NjI4/v.swf
德国巴伐利亚慕尼黑国家芭蕾舞团是始建于1818年的慕尼黑国家剧院的专属舞团,被誉为“改变世界戏剧芭蕾面貌的舞剧”创作于1969年,取材自莎翁喜剧《驯悍记》,由编导大师约翰•克兰科创作,音乐由库尔•特海因•茨斯托尔塞改编自多美尼科•斯卡拉蒂作品。 http://t.cn/asqIAH (分享自 @优酷网)
带来本次演出的慕尼黑芭蕾舞团位列德国四大名团,此次大剧院之行是他们第三次到访中国。相比于1995年的《奥涅金》,2009年的《雷蒙达》和《梦幻变奏》,《驯悍记》可谓喜剧色彩十足。
《驯悍记》是芭蕾史上最成功的喜剧芭蕾之一,被誉为“改变世界戏剧芭蕾面貌的舞剧”,这一类型的作品在中国舞台上更是难得一见。这部芭蕾舞剧创作于1969年,由著名编导大师约翰·克兰科创作,取材自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驯悍记》,以幽默热闹的场面、滑稽夸张的动作、曲折离奇的情节、丰满鲜明的人物而成为芭蕾舞台上独树一帜的经典作品,与浪漫唯美的传统芭蕾大相径庭。剧中充满了令人捧腹的段落,每每上演,总能令剧场内爆笑不断。
最近虽然忙碌不堪,但却并不盲目,因为所有一切都是我自己选择的。昨晚到国家大剧院看了心仪已久的《驯悍记》,非常感慨。我得承认,看芭蕾舞剧我很久都没有这么爽了。也难怪是经典,有一种历久弥新的感觉。特别喜欢余秋雨一句描述经典的话:“真正的国际接受,不是一时轰动于哪些剧场,不是几度获颁了哪些奖状,而是一种长久信任的建立,一种殷切思念的延绵。要赢得异地文明的鼓掌和喝采并不难,难的是让人一见便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应该值得好好写一篇舞评,由于时间关系,先将点滴感悟先写下来,待下次再写。
一、相对而言,古典芭蕾传统并不发达的德国,在过去的100年里贡献给世界巨大的舞蹈财富,除了表现主义舞蹈和舞蹈剧场以外;一些来自非德国籍的编舞家也使德国的20世纪的芭蕾发展让人敬佩,无法忽视。好多人、好多作品顿时浮现在我的脑海……其中就有克兰科。有了克兰科,也才有了后来好多当下的大师。
二、叙事芭蕾、戏剧芭蕾,清晰、流畅的叙事结构,细腻的情感设计,最后轻松自然的谢幕;
三、第一女主角和第一男主角的几段双人舞,让人印象颇深,是“这一个”,绝对不是“那一个”(既有心理层面的层层揭示,动作设计也别具格调);第一幕的邂逅喜剧双人舞,将初识的几个阶段表现得淋漓尽致(扭打、试探、不情愿地就范),不是古典意义的男女主角。第二幕开头的饥饿逗趣双人舞,结尾处的特别处理的“爱情双人舞”让人眼前一亮,女人嘛,不找到那个对的人之前,永远不会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出来。克兰科不愧为双人舞的大师,动作不只流畅,而是带出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新颖的托举位置更是让现场观众掌声不断。
四、喜剧芭蕾,芭蕾与喜剧的关系在这个剧中特别鲜明,塑造出了一个个鲜活的配角,第一幕的“被脱衣服”、“三追求者”;男女主人公的婚礼舞蹈完全颠覆了你对古典芭蕾舞剧“婚礼场景”的印象;第二幕的“路途饥饿疗法”;第三幕的“回娘家”……
同事笑我拿着望远镜看,她说“看到帅哥了吗?”,我说,“这个剧没有帅哥,只有‘丑男’”!呵呵,这是开玩笑了,然而20世纪的戏剧芭蕾与古典芭蕾最大的不同就是角色形象的拓宽,从主角到配角,无一例外(《管不住的女儿》中也有丑角,但第一女首席和第一男首席仍然是帅哥美女,温情脉脉);
五、出彩的演员,女主角的肢体形态很具典型特点,昨晚的女主演Lucia
Lacarra太有状态了,抠胸、自然脚位、丰富的表情……显示出了芭蕾大家的风范,绝对太有经验了。我得说,昨晚的男演员,节目单上写的Marlon
Dino(不过我并不确定,因为有点像Tigran
Mikayelyan)从技术而言,并不能列为最优秀的舞者之一,但却很为出彩,醉醺醺的、晃悠悠的,将人物演得活灵活现,这样的男人有点坏,但绝对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