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美学大会上专家学者讨论 怎样“接着讲”?

(2010-08-11 23:27:36)
标签:

美学大会

北京大学

杂谈

分类: 习习杂感与乱弹

刚从美国回来,所以对中美两个国家的论坛有了直接的对比,我们的学者想的是如何压缩自己的稿子,如何在规定的时间把内容讲完,如何不占用太多别人的时间等等,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别人的发言对自己的影响何在?在国外,发言的时间和讨论的时间最起码是对半,甚至讨论的时间更多于发言的时间,所以学者的发言像"走马灯",我们也好像在回到了中学时代,老师的填鸭式教学……我们这个分会场更多考虑的是“接着讲”。

 

以下为转贴: 下面“接着讲”是学术问题,看来别的分会场能展开一些讨论……

 

不过,如果英文不够纯熟或者发音不够好的中方学者为何一定要用英文发言呢?

 

   9日上午,3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学者和400多位国内学者,齐聚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参加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每三年举办一次的美学大会,是国际美学界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盛会。此次,大会首次来到中国,让不少国内学者兴奋不已。但学者们在私下交谈时,也有这样的声音传来:来自海外的国际学者,究竟如何看待我们的美学?中国的美学研究者,是否有可能创建属于中国特质的美学学派?

    表面热闹却难掩尴尬

    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一般认为,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在于“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就是美学。

    20世纪初,日本人将西人语汇中的“美学”翻译过来,并由此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等为代表的有深厚古学造诣、又兼具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切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

    与之相对应,此次来参会的西方学者,无论是上午的大会发言,还是下午的分组讨论,似乎更津津乐道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然而,西人对我国学人美学研究稍显隔膜的解读,使得表面上的热闹,并不能掩饰一定程度的尴尬——有的分组发言,甚至出现了西方学者与国内学者一时无法对话的场面。

    “当代国际美学讨论的一些热点问题,比如艺术定义问题、自然美问题、审美与日常生活问题等,或多或少地带有‘见物不见人’的思维方式,而中国美学更多是从意义生成的角度来看待审美活动的。”一位学者说,中国美学关注的重点是“人”而不是“物”,是在人赋予物的意义的层面上讨论“美”,但西方学者对中国学术的不尽了解,使中外学者的同堂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真正起到对话的作用。

构建中国美学学派是否可能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中国当代的美学研究者,理应有勇气构建属于中国特质的美学学派。“虽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中国的学人应该有这样的信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平这样告诉记者。

    早在10多年前,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朗就曾提及构建学派的问题,但他亦坦言,“客观地说,从历史上看,在我国的美学领域,还不能说已经有了真正的学派。”学派的形成,必须有几个基本的标志——一则有自己的理论观点和理论体系,二则形成独特的治学风格。此外,必须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与优秀的学术队伍。

    “一个在历史上发生过积极影响的有生命力的学派,总是从某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民族精神。”叶朗教授分析道,从目前来看,构建属于中国特质的美学学派,也许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中国学人的精神劳作,将使这一切成为可能——中国学术界对于学术发展的方向,渐次形成了立足中国文化、吞吐世界学术成果的广泛共识;中国美学界有了比较厚实的学术成果和人才储备,有比较畅通的学科交流和国际交流的渠道;而如今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更向学人们提出了需要回应的崭新理论课题,即更多地关注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的问题……

    近20年来,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的眼光正前所未有投向中国。但这目光的背后,更多的是经济驱动的力量,而非指向中国学术文化资源。

    一位学者无奈地表示,一次在美国洛杉矶游览迪士尼乐园时,异彩纷呈的各国童话世界中,居然看到代表中国的,仅仅是3个穿着清朝服装的小人儿,这一幕让这位学人感到既惊讶、又忧虑。“世界对我们的文化,了解太少了!更谈何严肃的学术资源?!”

要有续作研究的能力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良志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学术焦点,也就形成了每一个时代在学术研究当中的烙印。“诸如,蔡元培时代有那个时代的文艺和文艺学、美学和美学史,我们的时代也有属于这个时代的文艺和文艺学、美学和美学史。学术研究越是切近各个时代的核心问题,人们对于真理、真实的把握程度也就越高,对于当下时代的自觉程度也相应地越高。”

    而在叶朗教授看来,当下的国内学人必须有站立于前辈大师肩膀,续作研究的能力——人文学科的新创造必须“接着讲”。“接着讲”就是尊重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经典创造和学术积累,比如中国的孔孟、老庄,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在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智慧基础上继续学术创造。

    “这与构建与西方学者直接对话的中国美学学派,是一脉相承的。而关键在于,要在美学理论的核心层面,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叶朗教授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今人学者必须特别重视吸收朱光潜、宗白华、冯友兰等国内前辈学者的理论成果,包括吸收目前仍然不断地进行着新思考、新创造的张世英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理论成果。

    “若一切从头来过,一切自我创造,则违背人文学科的发展规律!”叶朗教授强调,诸如从朱光潜“接着讲”,并不是只研究朱光潜本人的思想,也不是在其理论框架内增减添补,而是沿着他开创的研究道路,在新的时代条件、时代课题面前做出新的探索。“惟其如此,才有与西方学者沟通的底气,才能更透彻地向其讲述中国的美学!”(记者 王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