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习看“舞动无界”——(6)

(2009-05-24 15:25:43)
标签:

舞动无界

杂谈

舞蹈

分类: 习习与舞蹈

My freedom will be so much the greater and more meaningful the more narrowly I limit my field of action and the more I surround myself with obstacles. Whatever diminishes constraint diminishes strength. The more constraints one imposes, the more one frees one's self of the chains that shackle the spirit.

Igor Stravinsky, Poetics of Music
Russian composer in US (1882 - 1971)

斯特拉文斯基對作曲的看法

"創作者的職能在於篩選他得自(想象)的種種要素,因為人的活動必須有自我約束。藝術越是有控制、有限制、越精琢磨,就越覺自由。 就我自來說,要動手寫一部作品而無限可能湧現在我面前,仿佛覺得怎樣寫都不妨的時候,我不寒而慄,難道我必須迷失在這自由的深淵。我抓住什麼才能逃出面對這無限紛繁的虛象而感到的困惑?……

我深信每個八度中的十二個音和各種各樣的節奏的組合能給我以人類才智取之不竭的財富   

使我能從因無限自由而陷入的苦惱中解脫出來的是這樣一個事實,我隨時可以求助於這裡討論的種種具體東西。理論上的自由對我毫無用處。讓我擁有明確的、有限的、能聽我自己調度的東西,只要它同我的各種可能條件相符。這樣的東西帶著它的局限性呈現在我面前,我也必須把我的局限性加諸於它……

因此,我的自由是在我自己為每一項任務規定的框架內的行動自由。甚至還可以這樣說:我把自己的活動天地限制得越小,為自己設置的障礙越多 我的自由就越大、越有意義。箍越鬆、力越小。給自己套的箍越緊 越是能掙脫束縛心靈的枷鎖。

 

引自斯特拉文斯基 音樂的詩學(1947年哈佛大學出版社版)

转贴:

我记得斯氏的一篇文章《艺术创造》中的某些观点。斯氏此作收入七十年代美国美学家M•李普曼编的《当代美学》一书,文章约几千字。他的主要观点似乎是谈音乐的传统与革新问题,他认为艺术的创造是在法度之内进行的,越有法度越是自由。他说“艺术愈有节制,愈千锤百炼,就愈是自由。”:

   “至于我自己,当我坐下来工作,发现自己面前呈现出无数的可能性时不禁感到一种恐惧,我感到一切对我都是可能的。如果好的坏的一概不可设想,如果任何东西都唾手可得,那么任何努力便都不可设想,我也不可能找到任何东西作为依托。这样一来,我做的任何工作也就都枉费心机了。

    因此,我的自由就是我为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所规定的有限范围里的活动。甚至可以这么说:我的范围愈有限,我周围的障碍物愈多,我的自由就愈充分、愈有意义。削弱限制的东西,也势必削弱力量。谁加给自己的限制愈多,谁就愈能使他自己从束缚精神的枷锁中解脱出来。

    斯特拉文斯基中深知创作之艰辛和奇奥,他说:“无限制的自由将我投入一种痛苦,可另外的东西又使我从这痛苦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因为我总是能立即转向眼前的具体事物。我用不着理论上的自由。我需要的是某种有限的确定的东西——这种东西当其与我的潜在能力相适应时,便会有助于我的创作。”斯特拉文斯基中晚年写的室内乐、宗教音乐,表现他对音乐本质的认知和把握已经炉火纯青了。斯氏为公认的创新者,他的这些观点与TS艾略特的诗歌创作观点惊人的一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艾氏的《传统与个人才能》等文章。

    由斯特拉文斯基的观点我想到L兄提到的昆德拉关于乐章按排的论述。这种发问,换来发问中国古典诗词也很适合:为什么一定要有七律、七绝、排律之类的东西,为什么从唐朝初时候这玩儿就成为一种格式,成为古典诗词的金科玉律?如果你不按它的格式写,人家马上说你不懂写诗,不管你内里的意境和语言多么独特和高妙,就这一点已经把你“毙了”。

    其实这就是一个传统的规律性问题。昆德拉在此作文章,并不见得他高明。尽管交响曲的乐章格式,多少有些陈旧,但是并不表明它就是自由的阻碍,有不少作曲家于近代打破了这种范式,如马勒。但奇怪的是,马勒最后一部完整的第九,也是四个乐章。“胡闹”主要不是因为乐章造成,是因为交响曲的滥觞期是贝多芬之后,浪漫主义无节制的冲动,使交响曲往往变得矫情。这此点,斯特拉文斯基是看到缺陷的。所以,他才提倡节制和规范。自由如果是无限的话,自由就是人的枷锁。自由在哲学上的意义和艺术具体实践中,不应混为一谈。

 

“舞动无界”这个项目一开始就注定了有一个在“限制”中寻求“自由”的特质。

1、创作主题:这是一个“主题先行”的项目——“在动荡的世界中起舞”

             Dancing in the Shaking World

2、创作周期:12天

3、演员: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试图观察编导们是如何实践的:

 

Choreographer’s name   编导(成长背景和专业背景)

Title of dance  作品标题(何时确立/标题与主题的关系)

Style 作品风格(现代舞)

 

1、创作动机(在现场编排前的腹稿)

Starting points(stimulus or original idea)

Choreographic device/ overall structuring form

 

2、创作过程

Type of collaborations(with dancers designer composer etc)(编导与演员的关系)

遗憾的是,灯光和服装在这个阶段几乎没有参与

Type of presentation(编创的方式:科学家 与 雕塑家)

Meaning?(动作的意义:抽象与形象)

 

3、舞蹈语言剖析

Typical actions(词汇来源与变形)

Typical dynamics(动力关系)

Use of space(空间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