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音乐剧《比利的芭蕾梦》成功进驻百老汇
标签:
英国习习游学音乐剧西区百老汇杂谈 |
分类: 习习与音乐剧 |
经过40场成功预演后,2008年11月13日,曾在伦敦获得相当高评价的音乐剧《比利的芭蕾梦》(Billy Elliot,又译“芭蕾之梦”、“跳出我天地”)在百老汇的帝国剧院正式首演,是这部花费了550万英镑制作的音乐剧继2007年11月13日在悉尼演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同时展开的第三个定点演出站。
Girls en Pointe
The girls who play ballerinas in the Broadway musical “Billy Elliot” form a sorority out of the spotlight.
2008年12月13日悉尼班底迁到墨尔本继续演出。日前,该剧正在韩国进行演员招聘,韩国首尔演出版预计在2010年揭幕,然而目前的困难是,很难找到既擅长跳芭蕾,也擅长跳爵士舞、踢踏舞、现代舞的儿童演员。2005年,该剧在伦敦遴选小演员时也费了不少周折。剧中少年比利的戏份很重,而英国劳动法对未成年演员的上场时间有严格的限制,后来还是从3000名应征者中选了三个孩子,准备让他们轮番登场,才算解决了问题。
音乐剧《比利的芭蕾梦》根据2000年史提芬·多尔执导,李·贺编剧的同名经典电影改编,由著名歌手埃尔顿·约翰谱曲、彼得·达林编舞,讲述小男孩比利·艾略特追求芭蕾生涯的故事。影片当时在英国轰动一时,并且横扫了2000年的英国电影学院奖。2005年5月这部电影被改编成舞台音乐剧,并在伦敦维多利亚剧院公演,2006年该剧获得了奥利弗音乐剧三项大奖。《每日电讯报》赞誉该剧为“英国最伟大的音乐剧”,这是一部将舞蹈作为关键元素的音乐剧。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个单纯的世界也许只由一件事组成,对于比利来说,芭蕾就是生活中的一切,尽管比利的家庭环境很糟糕,这是一个贫穷的、没有精力和金钱留给艺术的家庭;电影中原有的罢工场景和比利的梦想被编导用舞蹈语言成功地交织在一起,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比利对舞蹈的执著和感受也被极大地强化,由台词到唱段再到舞蹈的“三段式”表现将比利的朴实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在舞蹈中,我感到很快乐,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像在飞一样,就像小鸟,像光电……对,像光电”。该剧还融合了其它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元素,比如创作者对英国八十年代煤矿工人罢工潮的同情(最终保守党撒切尔政府在与工会的较量中取胜),比利对母亲的眷恋,从小便显出同性恋和易装癖倾向的小伙伴米歇尔等。虽然生活总有沧桑,我们却永远拥有做梦并为之努力的权利。
Billy Elliot音乐剧网站
BBC China | 英国生活| Billy Elliot音乐剧轰动百老汇
BBC英国生活] Billy Elliot音乐剧轰动百老汇_
http://www.billyelliotthemusical.com/home.php
http://joy.online.sh.cn/joys/gb/content/attachement/jpg/site1/20090211/00e00c772ef90afcb7564c.jpg
生平
史蒂芬·戴德利1960年5月出生于英国多尔斯特城(Dorset)。父亲是位银行经理,母亲是位歌手。在史蒂芬的青少年时代时期,他的父亲一心期望他能子承父业当银行经理,曾逼着他念金融管理,但热爱表演艺术的史蒂芬逃离了家庭,进入戏剧界参加了英国汤顿城(Taunton)的一个青年剧团。1985年至1988年,他在谢菲尔德大学就读期间,在当地剧院克鲁西布剧院(Crucible Theatre)师从意大利小丑名角埃尔德·米利提(Elder Milletti),并在一个马戏团做小丑。
史蒂芬早期导演的许多幕戏剧都没有公映,1991年他前往伦敦加入了城门剧院(The Gate Theatre),并导演了戏剧《绝望的呐喊》("Damned for Despair")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之后他又先后执导了100余部舞台剧,包括他到国家歌剧院后执导J-B-普里斯特利(J B Priestley)编剧的《罪恶之家》("An Inspector Calls"),1994年该剧曾到美国百老汇演出,并得到了当年的托尼奖。1992年,32岁的史蒂芬就成为了英国皇家歌剧院(Royal Court Theatre)的专职导演。1992年至1995年,史蒂芬一直担任英国皇家歌剧院的艺术指导。1994年,他带领菲奥娜-肖(Fiona Shaw)执导了著名的戏剧《机械时代》("Machinal")。1995年,与托尼·多伊尔(Tony(听歌) Doyle)和鲁弗斯·休厄尔(Rufus Sewell)一起执导了《骷髅鼠》("Rat in the Skull")。
1997年,史蒂芬接受英国著名电影制作公司(Working Title Films)邀请,尝试执导电影,并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合约。1998年,他拍摄的第一部短片《八岁男孩》("Eight")上映,该片获得了英国学院奖(BAFTA)最佳短片提名。后来,他又回到舞台执导了戴维·黑尔(Davi(听歌)d Hare)的独脚戏《苦伤道》("Via Dolorosa"),该剧讲述了戴维-黑尔中东之旅的艰辛经历。
2000年,年轻剧作家李·霍尔(Lee Hall)给史蒂芬看了一个剧本,讲述的是一位11岁的男孩不愿子承父业做矿工,而一心渴望成为芭蕾舞演员,并最终战胜贫困和偏见,成为全英国最出色的芭蕾舞男演员的感人故事。史蒂芬选择了这个故事作为自己的银幕处男作。在这部芭蕾题材的音乐片《比利·艾略特》中,史蒂芬以戏剧导演简洁的调度手法,深刻煸情、步调流畅地将比利-艾略特感人的父子情、恋人情和师生情,细腻真诚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一个简单的故事使每位观众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这部具有悲剧传奇色彩的影片,在英国上映后好评如潮,创下了2000万英镑的首映票房。由于片中有一些不适宜儿童的语言,曾引起各方的争议。但这部仅耗资290万英镑的低成本影片,还是获得了第7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等3项提名。
2002年,史蒂芬执导了根据美国杰出作家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曾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浪漫艺术片《时时刻刻》("The Hours"),并邀请到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梅丽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和艾德·哈里斯(Ed Harris)等众多实力明星加盟。故事围绕着3位处于不同年代的女性:现代纽约城的制作人克拉丽莎·沃恩(Clarissa Vaughan,梅丽尔·斯特里普饰)、二战末期洛杉矶的家庭主妇劳拉·布朗(Laura Brown,朱丽安·摩尔饰)和20世纪20年代初伦敦郊区的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尼科尔·基德曼饰),以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于1925年的小说《达洛韦夫人》("Mrs. Dalloway")为轴线,将三个不同时代的三个故事与三位女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史蒂芬以巧妙创新的文学手法、独辟曲径地描述了三位女人寻求生活真谛的故事。这部跨越时空的影片一上映,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先后获得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影片、美国电影学会2002年十佳影片、第60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第7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9项提名,史蒂芬-道瑞自己也获得了第60届金球奖最佳导演提名及第7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