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鲜花簇拥,国歌嘹亮。7月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届硕士、博士生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礼堂举行。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出席仪式并讲话。124名博士、硕士毕业生,351名课程班、访问学者和各艺术工作室结业学员与文化部、教育部、外国专家局有关领导和导师、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庆贺。
陈晓光在讲话中首先向同学们表示祝贺并向导师们表示敬意。他说:近年来,随着中国艺术研究院体制改革、科研创新和基础建设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班子提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的目标之后,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创出全新的发展格局。其中艺术教育的发展尤为迅猛,在短短数年之内完成了跨跃式发展,在保持传统理论研究优势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值得欣慰的是,在2005年获得港澳台地区的招生权后,中国艺术研究院今年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艺术专业硕士招生单位,从而成为目前国内具有最为完备招生权的艺术教育机构。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为适应文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创建了许多新兴学科,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战略研究、艺术管理、艺术市场研究、艺术创作等等。结合这一发展趋势,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加强培养自身导师队伍的同时,还聘请了许多院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与学者,充实到教学实践中。这种开放发展的模式,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教育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性与活跃性。陈晓光最后希望同学们牢记诚信,牢记自强不息,把握时代的机遇,为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开拓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也在典礼上致辞。他说,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教育要从自身优势出发,探索创建既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规范,又体现艺术教育特点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模式。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中国艺术研究院一定会为培养我国在艺术科学领域和艺术创造领域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专业能力和创新品质的优秀艺术理论人才、艺术创作人才、艺术管理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南开大学教授杜滋龄、毕业生慕羽、课程班学员王晓丽分别在会上发言。高树勋、李冬文、韩永进、殷福、王丰、陈化北、李大光、史树青等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典礼。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陈晓光及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张晓凌分别向2007届博士、硕士颁发了学位证书;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庄汉生颁发了优秀毕业生证书和“庄汉生奖学金”;文化部、教育部有关领导为访问学者、课程班和艺术工作室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我的发言:
尊敬的晓光部长,各位领导、专家、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04级舞蹈学博士生慕羽。能够在庄重的毕业典礼上代表在座的毕业生同学发言,我感到十分的高兴和荣幸。毕业在即,我们就要告别尊敬的师长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怀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告别母校,告别学生生涯,步入人生的又一个崭新阶段。此时此刻,我想各位与我一样,心中都顿生出对母校的无限留恋。今天的这一刻之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就将成为我们终生亲切的怀念。我们的欢笑与喜悦,我们的泪水与牢骚,我们的努力与成功,我们的尝试与失败都会完完整整地保留在对母校的回忆之中。在这份回忆中,也包含着我们对各位师长的衷心谢意,包含着我们对青春时光的无比怀念,更包含着我们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深厚感情。
作为中国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最高学府,作为自己所尊敬的许多前辈工作的地方,作为培植科学理性和人文修养的精神家园和精英摇篮,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很多青年学子追求梦想和理想的地方。在艺术研究院学习的几年,我颇有感触的有两个方面:首先,在这里,我们有幸认识了艺术各个领域的学术权威,有的专家、前辈做学问的态度和学术思想都具有“大师”风范。他们是引领一个行业的灵魂人物,其艺术修养、人格魅力、品德品行都是整个行业的表率。因此,在我所尊敬的专家身上,我不光看到了他们如何做学问,还看到了他们对生活、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平实的生活作风、饱满的工作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无时无刻不体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第二,研究生院有着良好的鼓励学术创新,鼓励科研的“以学术为本”的学风,那就是“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学术互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学术能力和竞争力。”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研究风气中,我们才逐渐培养了自己独立求新的学术研究态度。可以说,硕士阶段让我们逐渐走出了青涩,走入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博士研究生的三年更是飞跃的三年,它让我们坚定了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心与决心,逐渐把握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培养了学术良知,感悟了严谨、求真、创新的学术研究精髓,并进一步树立了对于学术研究的科学态度,而且还体会到了从事学术研究的乐趣。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我们每个人理性和成熟。这个成熟的标志就是让我们逐渐明白了“责任”的价值。一般我们都会从个人修为的角度去从事学术研究,经过这三年的熏陶,我们更愿意把从事学术研究本身作为一种对“社会责任”的解读,在我们伟大的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与民族的荣辱兴衰休戚与共,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让自己的研究具有“社会影响力”,甚至“世界影响力”。
明天我们即将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不论我们做何选择,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艺研院所给予我们的知识与精神。最后,请允许我代表所有的毕业生同学,向母校中国艺术研究院,向辛勤耕耘的师长们致以诚挚的谢意。我也衷心谢谢大家的聆听,希望大家学有所成,能够回报母校,也能够回馈社会。希望我们将来能再有机会感谢母校,感谢领导、感谢老师,感谢同学。
愿我们的母校硕果累累,再书华章!
愿我们的恩师身体健康,桃李满疆!
愿你,我的学伴,我的挚友,鸿图大展,奋发向上!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