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中国古典舞的精神

(2007-06-28 18:50:23)
分类: 习习与舞蹈
     这两天正在准备下学期的课程,突然找到了一年多前写的一篇文章。习习的问题依旧:
 

探寻中国古典舞的精神

                       ——中国古典舞评奖标准专家研讨会综述

慕羽

 

    舞蹈比赛对中国舞蹈界的发展历来就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代中国舞蹈界真正的生存语境还不是“市场”,而是比赛。大部分舞蹈编导的事业理想仍然是投奔比赛拿奖。可以说,中国舞蹈的“市场”不大,“赛场”却很大。失去了消费市场这个重要的维度,舞蹈家们只能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比赛这单纯的途径以确认自己的艺术水平与价值,一部作品好不好,也只能由专家评委们来判定。可见,在这种现实条件下,舞蹈比赛如何公平、公正的开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评奖标准的具体界定和适时修订、完善则是净化和规范赛场环境的切入点。其二,各种舞蹈比赛“有失公允”的埋怨声也促使专家们进一步思考,如何能让评奖结果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其三,由于目前舞蹈行业的“专家奖”评审是要区分舞种的,因此,评奖标准的制定直接影响着主流舞蹈界对于某舞种的审美标准和技术标准导向。

   继针对中国民间舞的评奖标准研讨后,中国舞蹈家协会和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联合主办的“中国古典舞评奖标准专家研讨会”于9月底在北京舞蹈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和领导包括舞协领导、舞蹈评论家冯双白、北京舞蹈学院院长王国宾、舞蹈史专家王克芬、古典舞专家李正一、王佩英、熊家泰教授等,著名编导赵明,还有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舞研所的专家罗斌、茅慧,以及中国舞协代表、古典舞系教师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博士生代表等二十余人参与了这次座谈。虽说只是一次小型的业内专家聚会,但也搭建起了一个评论家、教育家与编导家积极对话的平台。

    中国舞蹈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分党组书记冯双白首先表明了这次研讨会的来由、目的和意义,研讨的主要议题是:面对比赛中出现的古典舞与现代舞、当代舞交叉的现状,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技术标准、审美判断和重大比赛的标准是否能得到统一。专家们就此问题进行了长达四个小时的热烈讨论,言谈过程中,冯双白还适时作了精彩的点评和总结,研讨会主要谈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中国古典舞“多元化”现状得到了大家的承认和肯定;

   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汪曙云作为第一位发言者,明确地摆明了自己的态度:中国古典舞从一个独立的课题发展到一个独立的学科应该是多元多样的,发展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事实上,多元化的情况已经出现了,这是符合规律的;从“戏曲提炼”到“元素生成”就是一种发展;各种风格没有落后之说,关键在于在历史渊源基础上允许多元化发展,不要排斥,应该包容,这样对中国古典舞发展才会有好处。中国古典舞老前辈李正一教授在发言中也表明赞同汪曙云的观点,她还补充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大一统”要好,各种风格,各有所长,各有功能。现在自己在舞蹈学院也有一个工作室。中国古典舞界应该营造出一个“多元化”的环境,并促进形成这样的局面。北京舞蹈学院熊家泰教授表示,对于目前古典舞多种风格的现状,自己也是双手赞成的,汉唐古典舞、敦煌古典舞都是“古典舞当中的一部分”。


 

   其二、中国“主流”古典舞的危机意识和坚持到底的决心;

   熊家泰教授具体回顾了舞院古典舞体系50年的历程,说明了纳入正式教育范畴的“大绿本”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全国范围内“大一统”局面的原因。李正一教授在后面的发言中也补充道,以戏曲武术为基础,怎么谈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那个时期,只能这样做,这是客观,也是必然的结果。熊家泰说,文革后,尤其建立大学后,舞蹈学院对于古典舞体系的研究更是下足了功夫,在社会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与此同时,各地方专业机构的审美定位上发生了变化,有了主见也有了自己的选择,比如采用“芭蕾+身韵”的训练方法。虽然我们不学芭蕾,不学现代舞,但我们的主体(戏曲武术)始终未变!而且舞院古典舞体系能够训练出很好的演员,这是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对此,王佩英教授作了进一步阐释,舞院古典舞体系是国家培养中国舞高精尖演员的教学体系。李正一教授指出,从这一体系初建开始,培养在形体、素质、技巧、风格等全方面发展的演员就一直是目标。熊家泰表示,既然行之有效,就是“主流”!“汉唐古典舞”和“敦煌舞派”作为“古典舞当中的一部分”很好,可以学,也可以进行研究,但代替不了50年的“主流”!

    熊家泰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的东西推广出去,反馈回来再进行修改完善。现在的宣传不够,光靠毕业生推广舞院教材不够,学生一旦离开校门,就很容易被“异化”,比如训练上的芭蕾化和创作上的现代舞趋势等。在表演方面,熊家泰非常不理解地方院校聘请俄罗斯芭蕾专家教授中国古典舞的学生学习芭蕾的做法,感觉到这些学生多年的古典舞学习也只是触及到了皮毛,因此演员在表现古典舞审美和韵律方面还不深入。虽然我们的训练方式不可能培养出像芭蕾舞训练那样“苗条”的演员,但是我们的审美就要求我们“深蹲”、“含胸”。另外,在创作上有一种异化古典舞的趋势,老想短期出效果!于是一些编导走向了现代舞方向,现代舞引进了十几年,有利有弊,好的一面是现代舞的创作观念先进,思维活跃,弊端是不少学生已经完全不喜欢中国古典舞了。王佩英教授也表示,现代舞一方面促进了舞蹈本体的发展,有正面的意义,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我们自己的韵律、气质、内涵,甚至5000年的历史。李正一教授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当年没有借鉴芭蕾,中国古典舞体系出不来!对待外来文化,50年代,借鉴芭蕾舞多,而现在,借鉴现代舞多,关键在于如何借鉴,如何拿来为我们所用,应该好好研究如何把它嫁接过来。

   王佩英教授认为,作为“主流”的中国古典舞出现了“危机”,虽然这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但也颇为令人伤心,尤其面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批判和不公正的评论”。她说这套古典舞的体系不是哪一个个人的!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从“元素开发”到“审美短句”再到“综合性组合”,舞院古典舞体系是非常有系统的。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叫嚷,“不要分舞种”,还质疑舞院体系是错误的,这些人太不负责任了!应该看看实际情况,这套体系的确培养出了几代优秀的适应能力极强的舞者。当然这套体系还要不断改变,使这个舞种能继续发展,但要把古典舞特点、准则牢牢抓住,不应该被搅乱了思想!不要把古典舞都归到“当代舞蹈”的范畴。评论家应该给我们建议如何做得更好!不能随便否定、肯定一个东西,要否定也否定不掉!要以严肃的态度“挽救”古典舞!要负责任,要友好!

   李正一教授指出,发展是目的,当初从戏曲、武术中诞生出了一个“中国古典舞”这个新品种,事实证明也能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因此去否定这条根本道路,是没有道理的。舞蹈史专家王克芬的发言语重心长地概括了中国古典舞的存在价值:泱泱大国,要有一种独立的舞种,否则就是一种耻辱。50年的中国古典舞体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虽然还存在缺点,但一定要坚持发展下去。发展不能离根,不能失掉传统,否则就会死亡。古代的舞蹈虽然没有直接传下来,那是社会变革和社会思潮造成的,但我们古代的舞蹈文化仍然可以在文物文献上找到,而且那些质疑戏曲舞蹈的人,为什么不问问戏曲舞蹈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三、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和创作不能“六神无主”!

   面对“主流”古典舞界的危机意识和困惑感,面对演员出色、作品匮乏的现状,面对年轻舞蹈编导创作上的集体“出走”,冯双白指出,“主流”古典舞体系的地位失衡是与从业师资缺少,社会审美风潮多元化,以及古典舞体系本身得不到某些人认同等多种原因所致。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应该强化中国古典舞的精神体系认同,应该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把古典舞当成一种文化观念传递给学生,改变创作上的“短平快”态度和浮躁情绪。对此,专家们还是有共识的。汪曙云一开始就谈到了应该在注重中国古典舞蹈文化审美这个内在的、共性的基础上求发展的问题。那么,这个文化审美到底是什么呢?

   在言谈中,专家们还谈到了舞院古典舞体系仍然还存在不少缺点,其根源就差在这个文化审美上。王克芬引用一位学生的话,即“汉唐’下身是飘的,古典舞缺乏韵味”,来说明这个问题的存在。舞蹈研究所的罗斌副研究员也明确指出,“身韵”的古典文化精神内涵还挖掘得不够,因此在创作中常常会令编导们“走神”。李正一教授在发言中也谈到,“到今天,我们对戏曲、武术的认识还很不够,甚至还很肤浅。比如我们对戏曲舞蹈表演体系到底研究了多少?有多深入?说起来除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就再没有别的,而‘一生万物说’恰好与现代舞的一些观念非常相似。”可见,仅到这一步,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强化中华古典文化审美和文化精神内涵的。此外,李正一教授还谈到,年轻一代对传统知之甚少,何况拿到的是“二手货”,是尚不完善的“身韵”,因此需要补足的东西就更多了。正如李正一所言,每个人都局限于他所能,因此就更需要取长补短,不断进取。

   李正一认为,教学与创作很不一样,创作要求从个性出发,要求出新,不出新就不叫创作,在创作上应该鼓励多样化。但教学并不是一个个性的东西,要建立一个明确的基础和体系,这是相当困难的。需要传给后代稳定而清晰的古典舞蹈文化观念,要具体而细化,有些东西是普遍规律,是从普遍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就应该稳定下来。王克芬提出建议,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生拿来做实验,更为关键的是,要创作出有古典精神气质的作品。

   谈到这里,在中国当代舞坛一位非常活跃的编导赵明十分坦诚地剖析了自己尚处于“游离状态”的创作心理。林怀民《水月》的静谧感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然而在他自己的作品《水中月》的实际创作中,却很难“静下来”,满眼间都是“新一代”炫目的新鲜感,感觉自己是“沉没有沉下来,快也没有快起来”,造成了一种“水中无月”的状态。赵明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运动方式,也会面对各种诱惑,说是发展,出新,实际上是“破坏”,当然自己也包括在类。现在的状态可以用“六神无主”来概括,实际上,细细体会,其实任何艺术都达到不了中国古典舞的这种“沉”,必须去研究它,回到这份“纯净”中去。冯双白也坦言,作为赵明这样成功的编导都会遇到如此大的压力,小编导抵御诱惑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我想,赵明心中想追求的“沉”,就是中国古典舞的精神内核。

 

   其四、中国古典舞的评审标准,即中国古典舞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如何落实在具体的文字表达上?

   汪曙云在研讨会一开始就谈到,要评奖就涉及到了标准问题,但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就这次研讨会中专家的发言,我们可以感到这个标准的核心实际上就是中国古典舞的精神。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王国宾院长在发言中阐明了,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两大学科不能合并的缘由,强调了“学科就是文化体系”的概念,以及“坚持风格就是坚持文化”的理念。李正一在发言中也指出,比赛与鼓励创作既一致又不同,同是创作作品,比赛就要有规定性,“告诉别人支持什么”,比如在第一届桃李杯评奖的时候,评委们就曾花了一夜的时间来争论两位优秀舞者的名次问题,核心点就是比赛强调的是技术领先,还是艺术领先?

   对于中国古典舞的评审标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各位专家都不可置疑。但是如何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描述出来就成为重要的步骤。对此,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罗斌提出了这个问题。罗斌说,中国古典舞是“有限定的动”,现代舞是“随意的动”,因此,对于“古典舞语法结构是什么?”、“古典舞文化的含义是什么?”、“古典舞文化的依据是什么?”、“元素是依据怎样的原则提炼的?”等问题都要应该有一个文字量化的标准,从“核”的角度,符合中国人的“大道”的标准。评审标准需要定性和定量,过去定性多一些,现在应该多一些量化。

    我们期待着古典舞评审标准能早日出台。因为只有健康的评奖氛围才能促进中国古典舞教学和创作的良性循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友记(1)
后一篇:明天去青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