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习习与舞蹈 |
舒巧在评论舞剧《梦红楼》的一篇文章中谈到“文学作品改编”中至关重要的两个问题,并认为自己排了一辈子舞剧才“悟”出来。舒巧前辈写得非常真诚,虽然这种“认识”来得很晚,但我倒是认为在中国舞蹈界舒巧实在非常杰出了,作为共和国培养的第一代舞蹈编导,她的艺术人生经历了建国后中国政治转型的各个时期,并成就卓著,“创新”是她的主要特色。至于对于“文学作品改编”中的两个问题认识“慢”,并不是她的悟性“慢”,而是长期以来中国舞蹈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舞剧创作则有“苏联舞剧模式”、“戏曲套路”等的这些范式规则,这些范式影响并制约了当时的舞蹈人的创作思想。
舒巧体悟到的是哪两个问题呢?还是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吧:“一是视角——创作者自我独特的视角;二是细节——造就人物和宣泄人物感情的主要手段靠细节”。长期以来主宰舒巧斯考的总是如何“体现原作精神”,早期“还要肤浅”,尽是想着“如何将人家精彩的故事舞蹈化”,实际上就成了为“交代故事”而把“故事梗概上台”。虽然我并不否认“体现原作精神”、“从角色出发思考”仍然不失为一种创作态度。不过更为可贵的是,舞蹈界如今无论是老一辈的编导大家,还是年轻的编导人才,都已经逐步摆脱了“故事梗概上台”的肤浅做法,而是进一步思考“从编导自身的角度思考”,也就是“创作者自我独特的视角”。
我倒是认为,“体现原作精神”的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一种桎梏;真正的桎梏是把“故事梗概上台”的所谓“体现原作精神”(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这样的花了几百万的舞剧登台,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我才对中国舞剧大多缺乏兴趣)。无论是“原作视角”还是“读者视角”,或者“编导视角”都可以成为舞剧编创的一种视角。就让视角也成为“多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