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习习与音乐剧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5日 |
|
肖经栋 NBD上海报道 她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音乐剧制作逐渐集团化。许多非剧院行业的综合性集团企业纷纷进入音乐剧制作,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迪斯尼集团公司。为推出自己的音乐剧,他们购买了新阿姆斯特丹剧院。演出经营管理运作机制的健全体现在走剧场策划之路,剧院除了传统的职能外,还是一个可以融资的实体,一个各种专业人才聚集的实体,这是一种更符合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的剧院管理剧团的模式。也可以说,定点剧场是成功音乐剧的经验之一。 “西方音乐剧商业运作的模式大致是这样的:公司先找到好的剧目,然后找演员进行训练,之后进行演出。公司拥有版权,并分得部分演出收益,演员则一般拿周薪。”慕羽说:“在剧目不再有市场的情况下,公司则解散剧组。这不像国内的剧团要养不少人,导致成本过高。”为此,音乐剧在市场机制上建立了契约化的制作人体制。在制作人统一的市场规划下,音乐剧以契约化的模式集中对策划、创作、培训、编导、演出经营诸方面的人才资源进行整合操作。 事实上,《剧院魅影》、《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并不能称为世界四大名剧,只能说是麦金托什的四大名剧。慕羽说,这四大剧目最多只能称为“欧洲四大名剧”。由于西方音乐剧进入到中国的时间不是很长,不少观众对此并不是很了解。 “西方音乐剧是一个成熟而又规范的文化产业”,慕羽说,“西方音乐剧规范化的商业运作至今有80年的历史,这些年由于中国市场看好,西方音乐剧纷纷前来淘金。” 西方音乐剧进入到中国还只是20年的事情。慕羽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尝试引进西方音乐剧。中国最早引进音乐剧的是中央歌剧院,当时引进音乐剧的名义只是为了加强中美交流,并没有经济上的运作。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人想建立自己在中国的音乐剧基地,但由于缺乏原创音乐剧,日本人在中国没有成功。之后,新加坡、维也纳将原创音乐剧或音乐剧的经典片段演出带到了中国市场,但市场反应不是很大。 2001年,西方音乐剧知名人士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在人民大会堂成功地进行了其音乐剧作品音乐会的演出。此后,陆续有外国音乐剧到中国淘金。2002年,在雨果诞辰200周年及其著名小说《悲惨世界》出版140周年之际,欧洲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持续上演了21场。 慕羽透露说,2003年3月至5月,《猫》在上海公演21场。与《悲惨世界》不同的是,《猫》是英国真正好集团与上海大剧院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同收益、对分利润的项目,这是上海大剧院首次真正意义上与海外著名制作公司按国际通行惯例以分成形式联合运作的大型音乐剧。 2003年,《猫》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了53场,随后在北京演出72场。《猫》在中国连续演出125场,创下中国演出场次纪录。此后,越来越多的西方音乐剧演出制作机构表现出对中国的兴趣。2004年春夏,百老汇复排音乐剧《音乐之声》登陆中国,《剧院魅影》则随后进入到中国。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