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习习与音乐剧 |
本尼特在1966年曾感受到一次昙花一现般的辉煌,他第一次得到了托尼奖的提名。不过接下来的一年又一年的境遇使他没有了激动。1967年,他又因《情人亨利》而再获提名;1968年的《海誓山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不过也只是再给他增加一次提名而已;1969年的《珂珂》再次使他获得托尼奖的提名;1970年的《伴侣》使本尼特又第五次获得提名,也是再一次获得失落。
终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本尼特在1971年的《活报剧》得到了一次舒心的微笑。他因该剧出色的导演和编舞才华而获得了两项托尼奖。同年,他又执导了一部戏叫《细枝末节》。两年后,托尼奖再次被本尼特捧走,这部音乐剧是《跷跷板》。
不过1975年7月25日的《合唱班》是一部真正值得本尼特骄傲的音乐剧,还从来没有一部音乐剧如此真正贴近舞蹈演员“吉普塞”般的生活,也没有一部音乐剧使舞蹈获得真正的支配地位。也没有人“想到如此深邃空旷的舞台竟会蕴藏如此大的魔力”。还有人称这部音乐剧是“剧场艺术家将所有舞台元素融合得最好的一部音乐剧”。
《合唱班》在继续热演的时候,本尼特1978年开始创作《舞厅》,虽然并没有取得商业成功,不过也给他带来了又一个托尼奖的最佳编舞奖。1981年创作的《梦幻女孩》又一次获得了成功并使本尼特又捧回了奖杯。1983年9月29日,《合唱班》已经称为百老汇历史上上演历时最长的音乐剧了。在那个特殊的夜晚,本尼特重新登台,与曾经参加过演出的338名舞蹈演员一起跳起了最后的那支“合而为一”。
迈克尔·本尼特从未停止过创作,这以后他又推出了《象棋》和《丑闻》,直到他1987年7月2日因艾滋病,被官方称为淋巴瘤去世,年仅44岁。在百老汇,《合唱班》仍在上演,他却永远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了,在最后的阶段他“没有鞠躬,没有谢幕”,就像合唱班演员一样悄然离去,这就是一个舞者的一生。
前一篇:19、“概念音乐剧”《合唱班》
后一篇:林怀民被北京的粉丝们包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