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铁安全财经 |
7月10日,受大风雷雨天气影响,京沪高铁G151次列车供电线故障,中断供电1小时37分。7月12日,G102次高速动车组列车发生弓网故障,中断供电2小时17分。7月13日,G114次动车组牵引变压器差动电流监控保护电路中检测电流的电线,出现接触不良故障,导致产生保护动作,在镇江南站启动备用车替换故障车,终到北京南约晚点2小时40分钟。高铁受雷暴雨影响停车断电的安全隐患已经出现,京沪高铁5次故障已经引起媒体和网友对高铁安全性的强烈质疑,却没有唤醒铁路和安监部门更高的安全警示。
对此,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表示,“京沪高铁开通以来,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设备处于磨合期,出现了一些故障,虽然不影响安全,但对运行秩序影响较大。”也就是说中国高铁能够保证安全运营,在试运行其间,出现小故障是正常现象,乘客不必担心。既然是设备处于磨合期,试运行其间,就应该以成千上万乘客的安危做赌注吗?为何不等完全达到安全保障后再上客运营?既然是高速铁路就应该有更高的安全系数保障。
针对天气逼停高铁事件,机械工程专家杨鸿问坦言:“高铁设计应对极端天气不得力,设计出来的车辆及运行系统应对极端天气的安全空间不大。”高铁设计理念存在问题,他们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恶劣天气,“当人类无法改变自然现象时,比如人类无法阻止风雨雷电,那我们必须改变自己,使设计的高铁在任何风雨雷电下都可以运行。”
近两年时间里,中国高铁大有多上快上之势。速度第一,长度第一,发展速度第一!而现实是,我国高铁的历史非常短暂,一系列技术问题和安全问题并未成熟,在建造中存在一些遐次和技术漏洞在所难免。许多专家已经就此提出过不少中肯的意见的建议。
早今年2月份,某退休铁路工程师就已经看出了中国高铁的缺陷,他坦言:我这辈子出门坚决不坐高铁。却遭到了某权威院士的讥讽:“如果有人因为担心高铁不安全而不坐的话,那只能说他是‘科盲’,我们的高铁技术已经很成熟。”
杨鸿问认为,“事故预案如果不能覆盖设计阶段,将是一个低层次的预案。比如高铁之后失去动力,人们束手无策,为什么不在高铁设计方案中设计出备用电源,确保在等待救援期间旅客的生存质量?”
同济大学孙章教授指出,高铁事故暴露出高铁供网系统设计防雷雨不足、对地方天气预报预警重视不够等问题。天气现象只是外因,而系统设计与技术管理方面的不足,可能是内在原因。同时,也不排除人为因素。
虽然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设备,但雷电是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如果高铁在雷电面前不堪一击,还有什么安全保障可言。因此,7.23铁路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绝非偶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