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铁重创的喪钟为谁而鸣

(2011-07-24 21:01:20)
标签:

高铁安全

财经

 http://img1.gtimg.com/2/236/23683/2368399_980x1200_0.jpg

  23日20时27分,北京至福州的D301次列车行驶至温州市双屿路段时,与杭州开往福州的D3115次列车追尾,造成D301次列车4节车厢从高架桥上掉落。目前,受伤人数上升到210人,死亡人数上升至35人。

 这起中国高速铁路热运中惨烈的悲剧,终于在人们对近日京沪高铁通车运营不久,5天出现5次故障的质疑声中发生。虽然这次动车追尾是由于雷电破坏了动车的动力系统,导致刹车不及时才酿成后果,但把原因归咎于自然因素的解释,不再有任何说服力。

7月10日,受大风雷雨天气影响,京沪高铁G151次列车供电线故障,中断供电1小时37分。7月12日,G102次高速动车组列车发生弓网故障,中断供电2小时17分。7月13日,G114次动车组牵引变压器差动电流监控保护电路中检测电流的电线,出现接触不良故障,导致产生保护动作,在镇江南站启动备用车替换故障车,终到北京南约晚点2小时40分钟。高铁受雷暴雨影响停车断电的安全隐患已经出现,京沪高铁5次故障已经引起媒体和网友对高铁安全性的强烈质疑,却没有唤醒铁路和安监部门更高的安全警示。

对此,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表示,“京沪高铁开通以来,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设备处于磨合期,出现了一些故障,虽然不影响安全,但对运行秩序影响较大。”也就是说中国高铁能够保证安全运营,在试运行其间,出现小故障是正常现象,乘客不必担心。既然是设备处于磨合期,试运行其间,就应该以成千上万乘客的安危做赌注吗?为何不等完全达到安全保障后再上客运营?既然是高速铁路就应该有更高的安全系数保障。

针对天气逼停高铁事件,机械工程专家杨鸿问坦言:“高铁设计应对极端天气不得力,设计出来的车辆及运行系统应对极端天气的安全空间不大。”高铁设计理念存在问题,他们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恶劣天气,“当人类无法改变自然现象时,比如人类无法阻止风雨雷电,那我们必须改变自己,使设计的高铁在任何风雨雷电下都可以运行。”

近两年时间里,中国高铁大有多上快上之势。速度第一,长度第一,发展速度第一!而现实是,我国高铁的历史非常短暂,一系列技术问题和安全问题并未成熟,在建造中存在一些遐次和技术漏洞在所难免。许多专家已经就此提出过不少中肯的意见的建议。

早今年2月份,某退休铁路工程师就已经看出了中国高铁的缺陷,他坦言:我这辈子出门坚决不坐高铁。却遭到了某权威院士的讥讽:“如果有人因为担心高铁不安全而不坐的话,那只能说他是‘科盲’,我们的高铁技术已经很成熟。”

杨鸿问认为,“事故预案如果不能覆盖设计阶段,将是一个低层次的预案。比如高铁之后失去动力,人们束手无策,为什么不在高铁设计方案中设计出备用电源,确保在等待救援期间旅客的生存质量?”

同济大学孙章教授指出,高铁事故暴露出高铁供网系统设计防雷雨不足、对地方天气预报预警重视不够等问题。天气现象只是外因,而系统设计与技术管理方面的不足,可能是内在原因。同时,也不排除人为因素。

虽然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设备,但雷电是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如果高铁在雷电面前不堪一击,还有什么安全保障可言。因此,7.23铁路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绝非偶然。

 7.23铁路特别重大事故背后,暴露出不少官员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恶习依然严重,暴露出不少建设人员对人民、对国家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只是空谈。责任的缺失就是对生命安全的淡漠,缺少责任的工程就不会缺少事故。愿高铁重创的喪钟能够长鸣!

                      http://img1.gtimg.com/2/236/23684/2368403_116x86_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