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和赞美只是为了心安理得的急功近利

标签:
王雁林 |

一
我家楼下的停车场临街的地方有一排临建工棚。某天,那个工棚的门口挂出了一个PVC招牌——老张拉面。
这个面馆看门脸,看内饰,也就农民工食堂水平,最容易联想到的就是某个肮脏胡同或城乡结合部,每天中午停满了出租车,司机们三五成群在那吃午饭的那种小脏馆。
一天参加完活动,凌晨三点才回家,饿得灵魂出窍,一路就想到哪吃点东西,不然这晚估计是过不去了。想来想去想到停车场这个面馆,脑海里想象的画面是和一群喝着啤酒拍着肚皮宵夜的出租司机坐在一起唏哩呼噜吃面的样子。
结果回来后发现,这面馆门口停满了路虎、奔驰,排队的人从收银台一直蜿蜒到停车场里,探头往里头一看,十几张桌子上坐满了野生富豪和原生网红,生意火爆得就像五一节的长城,不留个长发,文个花臂都不好意思进门。
于是,拍了照片发朋友圈——发现野生网红面馆一家,半夜三点还要等座。
不一会儿下头就有人回:老张面馆吧?
然后各种有人介绍这家店的前世今生,最早在哪,后来在哪,又去了哪……
惊呆了——人家哪里是野生网红店,根正苗红的亲生网红店好吗?
二
这些年前前后后有十几家杂志社啊,网站的找我去做过培训。每回问:你们想让我跟你们编辑聊啥的时候,得到的答案都是——如何做标题。
标题就是稿子的脸,是门面,重视倒是没错的。但只要标题课,是内容已经做很好了?其实并不是。
有回,一个邀请我上过标题课的杂志的主编发给我一条稿子,说:帮我想个标题呗?
那个稿子是个关于刚毕业的职场人买房的稿子。那稿子吧……不说也罢,要不是那个主编花了好几百字跟我说那稿子是做啥的,我反复看了三遍,是真没看出来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就说:你这稿子做得有问题啊……
他说:这个你别管了,你就给我个标题,关于年轻人买房的。
我说:那就“花样房事”吧。
对方沉默了半晌:……还有更好的吗?
我说:没了,不然你自己想吧。
后来,杂志出来,确实用了我的标题,但稿子还是那个我没看出是啥东西的稿子。再后来没多久,那个杂志就关门了。
差不多20年的经验告诉我,喜欢开标题会的编辑部都是烂杂志,开会时间越长,杂志办得越烂。进而推演出另一个结论——喜欢做表面文章的单位都是烂单位,只会做表面文章的单位是渣单位。
三
在浮躁的时代,大家总是喜欢把资源投资在硬件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就像土豪们都要大金链子小金表外带一口金牙。
几年前去一个剧组,和制片人聊天说起他正在拍的电影。这个谈话过程中他主要说的就是他们剧组有多少台3D摄影机,一个下午听到最多次的话是——我们这摄影机就是《阿凡达》用的那种。后期团队也是美国的。
喝了三个多小时茶,我愣是没搞清楚他拍的那个电影是说啥的,只能通过他不停吹嘘的摄影机和后期团队猜出来,估计是个科幻片吧?
然后?然后就扑街了啊。
四
有段时间在一个做内容的APP上班。最初和投资人谈的计划是拿出钱签些作者,夯实内容端。然后在有了内容之后再进行营销。
可刚过去俩月,投资人就说这个APP不好看——就是样子不好看,要求升级视觉。只好赶紧招一个视觉总监开始弄UI。而由于整个UI都要改,就不是一个修Bug的升级了,属于大升级。顺便就干脆连功能一起改。于是几个月就忙这事儿……
中间跟投资人说:不是说好先做内容的吗?
结果他说:咱这APP一看就不想下,内容好谁看呢?
道理自然是没错的。但现在APP这么丑,当初上线前你在干吗呢?肯定是说:“没上线,你做这么漂亮有什么用”吧?
五
如果有机会去吃一次老张面馆的话,我保证所有人都会惊呆——这家店所有的一切都太不走心了。门脸就是个工棚,厨房在室外,客人进门没有人招呼,任何需求都得自己动手,4个服务员胖、丑、老、矬,只擦桌子和扫地,然后就像看着麦子一样看着一屋子形形色色的客人。墙上没有明星照片,没有名人签名,事实上只有白墙。除了面和饮料,这里什么都没有。如果不是这店已经红透朝阳区,你打死我也不信它能红。但是,它就只是做好了一件事——把面做好吃,于是就红了。
这说明了一件事儿——即便到了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是不怕巷子深的。或者说,恰恰因为有了互联网,酒香就更不怕巷子深了,因为过去还靠口口相传,现在有朋友圈。只要内容好,产品好,根本不怕别人不知道。
道理很朴素,但朴素的道理通常不受待见,满世界的呼唤匠心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
六
前几天和几个做金融的朋友吃饭。他们说到一家国内的传统制造业上市公司,业绩出奇的好——一年流水3个亿,却有9000万利润,但股价就是不涨。于是问朋友为什么?
朋友说:你公司没概念。不包装个故事,那还涨个屁。
这个世界荒唐又现实,歌颂和赞美只是为了心安理得的急功近利。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新老王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