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与头条的结合:不是渠道赢了,只是内容输了
标签:
王雁林澎湃今日头条传媒内容创业 |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老王不装
一
当澎湃和头条合作的消息出来时,做内容的人发出了一声唏嘘——在渠道和平台面前,简单的靠内容为王想做好媒体大概几年前就开始行不通了。
现实确实如此,只不过,并不是渠道和平台有多么强大,仅仅是做内容的太贱,自己找死罢了。
二
记得2000年时在报社,门户们方兴未艾。每天下夜班前最后一个工作就是把所有稿子打包给各门户发邮件。第二天上班时如果看到自己的稿子出现在门户的显要位置,编前会老总就会提出几句表扬。
虽然看到自己的稿子在门户上有几十万几百万的阅读时感觉很爽,但心里却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有次问老总:我们这么无偿地把稿子给门户,报社有什么好处呢?
他给的回答是:我们报社卖广告,靠的不只是发行量,更重要的是影响力。门户用我们的稿子,能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再说了,如果不合作,你们的内容只能躺在电脑里占用内存,变成硬盘垃圾,给他们还能有点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当时,我接受了这个说法,因为确实如此,你不合作,有别人合作,最后吃亏的只会是自己。至于是不是门户真的给报社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力,就无从考证了;而我们的内容给门户带去了真真正正的流量却是不可辩驳的事实。
三
若干年后,纸媒体已经被互联网绞杀得尸横遍野,但我会固执地认为内容为王的信念。越是互联网发达,越是跟人说:平台和渠道越多,对优质内容的需求就越大,终有一天会成为内容的卖方市场的。
在这若干年里,困扰我的问题并不是互联网发展得多么迅猛,而是——死到临头,为什么内容方还不抱团取暖呢?
2012年的时候,做了个项目——一个App,看杂志时哪页内容喜欢可以直接拍照购买。当时的想法是和国内五大时尚杂志集团合作。
这里的重点并不是说这个项目如何如何,而是随着项目的推进,一直困扰我的那个“内容方为什么不抱团取暖”的问题,逐渐有了答案。
四
问题并不是出在如果合作,各方占有多少利益比例谈不拢,而是排着队去见过各个集团的头面人物之后,得到的回复就像商量好的一样——我们绝对不接受其他集团的介入,必须独家合作。
苦口婆心谈了几个月,问他们:你们跟门户的时尚频道合作也是排他的吗?不是吧?为什么这次有机会自己做平台了,却必须排他?问题是,排他之后,这个事儿可能就做不成了呀!
不!必须排他!
最后,事情就这样黄了。据我所知,五大集团里,至少有两家准备按照这个方案各自做个App。
结局就是,我的App没做成,他们的也没成。
当时每天在谈判的时候,我想到的画面就是:五个落水的人,每人手里有块木板,本来有机会能用这五块木板拼成一条船的,但他们却想着要么把自己手里这木板建成船,要么等别人淹死夺了他的木板凑成船。于是,就这么垂死着、挣扎着……
时间到了现在,那五大集团变成了五个集团,不再“大”了。这些年,他们做得最成功的事情,大概就是停刊了——一年停几本,就像从化脓的创口往下剐肉。
五
曾经有个哥们儿就在组织一个都市报的联盟平台,结果忙活了3年,撂下一句话:一群臭SB,再过两年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然后悻悻离去。
所谓“文人相轻”在这点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不排除各种合作中行政的、人事的、财务的……等等困难,但最常见的情况是根本到不了这一步,方案一提出来,定有人会冒出一句——他们内容做那么渣,为什么要合作?
于是市场上是一些平台和渠道用标题党、剽窃、抄袭、编造的奇闻异事、没品的谣言故事这样的垃圾内容聚集垃圾流量做成规模后倒逼优质内容就范。
手里拿着木板在水里挣扎得筋疲力尽时,只能向大船屈服,即使知道自己手里视若珍宝的木板等上了大船可能会变成桌子腿或者柴火也无可奈何,因为将死的人没谈判资格。
再看看做内容的人当初那种目空一切的高冷孤高此时变成了唯唯诺诺寄人篱下,这不是贱是什么?——好贱!
六
在和一些时尚主编们的聚会上聊到以前供职的集团。原来会说当初集团如何错过了门户的风口,然后又错过了移动互联的风口,错过了直播的风口……就是完美错过了所有风口才落得现在的艰难困境。
但在最近的一次的聊天里,忽然发现,他们错过风口的必然性并不是由于不懂互联网和资本,而是他们以为找了几个互联网和资本的VP就懂互联网和资本,反而把真正懂的事情——做内容——给荒废了。
大量投资互联网和新媒体产品是方向性的错误,而十数年在内容生产上的低投入是战略性的错误,没有把自己集团培养出来的那些时尚达人和内容人才整合在自己的平台之上是战术上错误……然后就一个错误套着一个错误,踉踉跄跄走到今天,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还想还魂活过来,基本也是很难。
七
不知道澎湃在与头条的合作里有没有拿到股份,大抵是没有,即便有也是微乎其微。想想就觉得好悲哀。
做内容的到了今天,底裤都卖了,还谈什么市场?
当初也在一个带算法的客户端工作过,CEO面试时问我:客户端最终竞争的是什么。
是内容的差异性。不管哪家的算法最终都会是趋同的,功能上必然会越来越像。而渠道是可以花钱买到的。只有内容做出差异性,才是用户选择的理由。而1%具有差异性的优质内容,才是核心竞争力。
客户端最近几年已经明白了内容的重要性,开始对优质的内容进行具有侵略性的争夺,只是直到现在,反而是做内容的人还没醒过来——不觉得自己是灵魂,就像最开始说的那样,还在觉得渠道和平台才是。
所以……挺好的灵魂,最后只卖出了两包薯片的价。我能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吗?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号:新老王不装

加载中…